中山大学癌症研究中心李志铭团队揭示了Chiauranib可能为淋巴瘤患者提供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L),鼻型(Enkl),是一种典型的结外淋巴瘤,以血管损伤和破坏、明显坏死、细胞毒表型和EBV相关为特征。中国、日本、韩国和南美部分地区是主要的首选地区。
中山大学杨建华/屈良鹄团队发现调控RNA剪接的新类型非编码RNA
这项研究工作通过开发多种新实验方法和计算机算法发现了在固定位置具有后向K-turn结构和序列基序的新类型bktRNA,揭示了由bktRNA、RNA甲基化和RNA剪接体的相互作用(crosstalk)形
《胃肠病学》:复旦中山医院等团队,发现增强肝癌免疫治疗效果的新方法!
本研究揭示了HCC中SLFN11参与巨噬细胞重编程以及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证明了SLFN11作为ICIs治疗反应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价值,并且创新性地提出靶向CCL2/CCR2通路是HCC患者ICI
《癌细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提出指导晚期食管鳞癌精准免疫治疗的全新分型!
综合免疫原性特征和基因变异两方面的发现,研究团队就提出了EGIC分型法(EGIC-3型即免疫原性特征不利+有风险基因变异),从JUPITER-06研究数据来看,分型为EGIC-1/2型,有望从免疫+化
ASC Nano:中山大学曹楠团队等建立心脏纤维化靶向给药治疗新策略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谷胱甘肽(GSH)响应的纳米颗粒(NPs)给药系统,能够将药物靶向递送至心肌梗死后心脏梗死区域内的活化心脏成纤维细胞(CFs)中,并实现对CFs的持续释放
中山大学姚婷婷教授课题组新发现:TGF-β信号通路通过CDR1as促进宫颈癌症转移
虽然宫颈癌症筛查和HPV疫苗的接种已被广泛应用,但因为转移,宫颈癌症仍然是全球女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四大负担。转移的总生存率仍然很低。TGF-β途径与宫颈癌症转移有关。
《细胞发现》:分析近10万个细胞,复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发现了肝癌免疫逃逸新机制!
该研究通过对HCC单细胞水平转录组的研究,发现了一种与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相关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亚群,并确定了其介导肿瘤细胞免疫逃避的机制。同时,该研究还提出了一种可有效提高HCC免疫抑制剂疗效的辅助治疗
JAMA|中山大学陈旻湖等团队合作提出炎症性肠病治疗新方案
Olamkicept(奥拉奇西普或TJ301)是一种可溶性gp130-Fc-融合蛋白,通过结合可溶性IL-6受体/IL-6复合物选择性地抑制白细胞介素6 (IL-6)反式信号。在无免疫抑制的炎症小鼠模
JECCR:中山大学团队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诱导胃癌发生的新机制!
这项研究阐明了ac4C及其乙酰转移酶NAT10在胃癌中的作用,揭示了一种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癌发生的新机制,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导致的胃癌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