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核小体如何重定位有助认识遗传病产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日本早稻田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Hitoshi Kurumizaka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解析出存在重叠的双核小体(overlapping dinucleosome)的晶体结构。这可能解释了核小体重新定位如何发生,并且为开发治疗遗传疾病的药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从18飞升到50”的流式细胞术:如何玩转“生命之核”
医疗健康大数据无疑是近年来医疗圈被热议的头条话题,那么在医疗大数据时代,生物医学数据库又有怎样的作用呢?“通过强大的基因组学和医疗技术、计算机及大数据工具,建立大规模样本数据库是实现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基
我国化学家取得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化学合成的重大突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1621004,21390203)等资助下,天津大学元英进团队在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化学合成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该团队完成了2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synⅤ、sy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植物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3月8日,PLoS Genetics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方玉达研究组题为Depletion of Arabidopsis SC35 and SC35-like serine/arginine-rich proteins affects the transcript
首次利用多能性干细胞培育出人胃底组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多能性干细胞部门主任Jim Wells博士及其团队在培养皿中利用多能性干细胞培育出产生胃酸和消化酶的人胃底组织。
中科院核安全所:癌症精准放射治疗领域再添利器
12月2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FDS团队自主研发的“调强精准放射治疗计划系统”顺利通过国家食药监局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系统的功能、安全性和性能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实现了肿瘤病灶
Cell Dis:线粒体与核内基因交流 借助表观遗传途径促进肿瘤进展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经常在癌症,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脏疾病中发生异常。线粒体发生的变化是否与癌症扩散存在真正联系一直存在争议。
张启发组PNAS发表“化石”级研究揭示水稻光敏雄性核不育作用机理
BioArt按:2012年张启发院士团队在PNAS发表文章率先破解了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奥秘,这一重要成果的背后是该团队25年不懈的坚持。而今天刚刚在线发表的这篇PNAS文章被张院士称为“化石”级的研究,前后研究时间差不多
人社部:2016年基本实现医保全国联网,2017年底实现合规人员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
12月13日下午,人社部召开中国政府获“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新闻吹风会。会上,针对基本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问题,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黄华波表示:为了做好这个工作,人社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