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Acta Pharm Sin B:在中暑期间,Kupffer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介导的铁死亡引发肝损伤

这项研究全面阐明了hs诱导肝损伤的复杂分子机制,强调了KCs亚群的不同反应,以及HMOX-1在协调KCs,特别是KC2和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中的关键作用。

2024-10-29

Nature:浙江大学科学家领衔揭示蛋白TANGO2调节细胞中的血红素转运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新的工具和方法来对生物系统中的血红素进行成像、监测和探测,以研究有机体如何处理这种重要但有潜在细胞毒性的代谢物。

2022-10-26

植物-微生物互作开辟治疗新领域:MIT科学家在豆科植物中发现血红素“隔离肽”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生物系教授Graham Walker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豆科植物用来控制固氮细菌的肽能为血液中游离血红素过多的患者带来潜在的治疗方法。

2022-08-17

α1-抗胰蛋白酶拮抗血红素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激活、自噬功能障碍和死亡

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游离血红素毒性在包括镰状细胞病在内的溶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人α1-抗胰蛋白酶(A1AT)是一种对血红素具有高亲和力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拯救游离血红素引起的内皮细胞(EC)损伤。A1AT通过一种不同于人血清白蛋白和血凝素(两种典型的血红素结合蛋白)的途径来保护内皮免受游离血红素的毒性。A1AT抑制血红素

2021-08-17

研究揭示一种特殊血红素-铜终端氧化酶利用两种电子供体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课题组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Hartmut Michel课题组,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题为The unusual homodimer of a heme-copper terminal oxidase allows itself to utilize two electron donor

2021-03-10

血红素亚铁双加氧酶(NicX)的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分解代谢团队的唐鸿志教授与赵一雷教授等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guided insights into heterocyclic ring-cleavage catalysis of the non-heme Fe (

2021-03-03

Nature:揭示PGRMC2蛋白是血红素伴侣,在脂肪组织中大量存在,有助开发出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新方法

2019年12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一种称为PGRMC2(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2)的信号蛋白在过去未得到广泛研究。它存在于子宫、肝脏和身体的其他几个部位中。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蛋白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多,尤其是在将食物转化为热量来维持体温的

2019-12-18

老药二甲双胍和血红素组合有望治愈三阴性乳腺癌!

2019年3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据估计,大约15%-20%的乳腺癌患者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即患者机体缺失三种关键的治疗靶点: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由于缺少这些靶点,大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都会接受标准化疗,而不是首选的靶向性药物,三阴性乳腺癌(TNBC)会不相称地影响年轻女性、非洲裔女性和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

2019-03-10

:利什曼原虫对血红素的渴望可用来制造新的疫苗

利什曼原虫是世界上仅次于造成疟疾的疟原虫的最致命的寄生虫之一。这种寄生虫是通过雌性沙蝇的叮咬传播的,它会引起不同形式的利什曼病——这是一种以皮肤溃疡及内脏肿大为特征的疾病。利什曼病影响着全世界大约1200万人,然而还没有疫苗预防这种疾病,且用于治疗这种疾病的少数药物毒性很大、价格昂贵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2013-09-12

PLoS ONE:阻断血红素合成杀死肺癌细胞

2013年6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最近研究表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拥有非常不同、更复杂的代谢模式。现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利用这些差异可能会提供一个新的战略来打击肺癌。 研究人员在5月21日PLoS ON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比较取自同一病人的正常肺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代谢特点。他们发现,癌细胞消耗更多的氧气,比正常细胞高出约两倍半之多。

20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