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 Am. Chem. Soc.:富硫细菌环肽的生物合成研究获进展

  硫原子的引入是自然界赋予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刘文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核糖体肽来源的富硫细菌环肽的生物合成研究。课题组先后解析了硫链丝菌素侧环中的喹纳酸、诺丝七肽侧环中的甲基吲哚酸、硫霉素结构中的唑杂环和Sch40832核心环中二氢咪唑并哌啶等非天然氨基酸结构单元形成的酶学过程。维里硫酰

2022-03-15

The Lancet Neurology:世界首次朊病毒病的人体治疗实验,结果令人鼓舞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朊病毒这种奇葩而又可怕的存在,它的发现一度让生命科学这座大厦的基础“中心法则”倒塌。朊病毒其实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感染性蛋白质,一旦遗传或感染,只能等待死亡降临,没有任何医治方法。但最近,《柳叶刀神经病学》(The Lancet Neurology)发表了一项题为:Prion protein monoclonal antibody (PRN10

2022-03-20

Nat Commun:新模型首次揭示了CRISPR-Cas9的DNA切割行为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的模型,它建立了一个关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如何运作的定量框架,并允许他们预测在哪里、以何种概率以及为何会发生靶向错误,即脱靶。这项研究使我们首次对当今最重要的基因编辑平台背后的机制有了详细的物理了解。

2022-03-30

Nat Commun:蓝斑功能降低与Aβ相关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临床表现为记忆力逐步衰退。其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淀粉样蛋白(a β)沉积和神经纤维tau缠结,每一种都以一种独特的、可预测的方式出现在皮质中,比临床症状早出现几十年。蓝斑 (LC) 是皮质层下含有前缠结过度磷酸化 tau蛋白的区域之一,与皮质调节认知有广泛的联系。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了LC与皮层交流有助于认知,但目前还没有

2022-03-27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基于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实现异源蛋白的高水平表达

近日,生物所微生物蛋白设计与智造团队与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成功构建人工智能预测模型MPEPE,基于深度学习和分子进化的策略模拟分析异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提高了异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该研究促进了对基因序列与蛋白可溶性表达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为酶蛋白的理性分子设计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计算与结构生物技术期刊(Computationa

2022-03-13

Molecular Psychiatry:揭示压力应激导致焦虑与代谢异常的神经机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杨帆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题为Cav3.1-driven bursting firing in 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eurons exerts dual control of anxiety-like behavior

2022-03-28

中南大学: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及介入治疗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三种癌症之一,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常见原因。2020年新诊断结直肠癌190万例,既往结直肠癌93.5万例。全球CRC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年增长率为3.2%,从1999年的783,000例开始,到2020年增加到180万例;这一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

2022-03-27

Nature子刊: 34129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基因突变的综合分析

2019年,估计有超过14.5万例结直肠癌(CRC)病例,超过5.1万人死亡,使其成为美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三大常见原因,无论男女。在被诊断为患有远处疾病的患者中,5年的总存活率保持在14%,这促使人们努力通过更好地了解CRC生物学来改进治疗方案。

2022-03-30

Nature子刊: 足细胞CLDN5在限制肾脏WNT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足细胞损伤现在被认为是许多形式的蛋白尿性肾脏疾病的症结所在,识别足细胞中新的病理生理途径和分子对于防止肾小球疾病的进展和发现新的治疗途径是至关重要的。在发育过程中,紧密连接(TJ)在早期连接未成熟的足细胞,并随着细胞间隙的扩大和裂隙隔膜(SD)的出现而消失。

2022-03-30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现大气超细颗粒物短期暴露与血糖升高的关联及机制

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UFPs),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0纳米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的关键毒性组分。虽然其质量微乎其微,但对大气颗粒物的数量贡献极高。大气中的超细颗粒物可被人体吸入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并扩散到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损伤。因此,超细颗粒物暴露的健康效应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目前为止健康效应的证据

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