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专访: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9月2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说。 因为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屠呦呦成为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研究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她认为,成绩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是中国人、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专访张学敏:传道授业育英才 开拓创新攀高峰
国家卫生部(中)长陈竺在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调研,左一是张学敏主任. 张学敏1963年1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大一附中,1995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该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梁何利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获得者,国际著名学术杂志J Biol Chem编委。主要从事肿瘤研究。
中国细胞生物学2013年年会—Promega公司生物谷专访
生物谷对Promega公司的专访 2013年中国细胞生物学年会4月19日-21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湖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武汉大学共同承办。会议邀请了数十位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报告当今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并安排会议代表交流细胞生物学研究与教学成果,促进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MedSci点评:2012年度影响因子提前预测
2013年(2012年度) SCI影响因子即 将发布,牵动着不少业内人士的心。虽然,影响因子饱受指责,以影响因子为导向的科研,确实有些偏颇。例如骨科,眼科,皮肤科,口腔科,妇产科,儿科这些也 是重要学科,而该领域的顶级刊物影响因子往往不过2-3分;相反,肿瘤,免疫,心血管方面人士则扬眉吐气,3-4分的期刊多是“垃圾”之列。TOP级的专 家,10分以内的文章,都不屑了。
MedSci2013临床研究设计方案评选大赛征稿通知
上海--(美国商业资讯)--临床技能与临床研究相辅相成,从临床问题发现,到科研设计,到临床研究,再回归临床,是临床医务工作者职业发展必经之路。 临床研究设计是临床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MedSci2013临床研究设计方案评选大赛征稿通知
临床技能与临床研究相辅相成,从临床问题发现,到科研设计,到临床研究,再回归临床,是临床医务工作者职业发展必经之路。 临床研究设计是临床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专访钱朝南:专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钱朝南研究员
7月,美国癌症学会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报道了美国癌症发生情况。据报道,2010年美国平均每天新增癌症患者4190人,因癌症死亡人数达1560人。数目之大,触目惊心!在中国,形势则更加严峻,癌症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人群死亡的首位死因。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表明,有20%-25%的人死于癌症,每年因癌症而死的人数接近200万。
专访童坦君和谭铮:端粒研究方兴未艾
200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给了三位美国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端粒及端粒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端粒和端粒酶也引发了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那么端粒和端粒酶是什么,研究它们有什么意义,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生物谷Bioon.com有幸采访到了我国端粒及端粒酶领域著名科学家童坦君院士和谭铮研究员,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专访陈敏:第五种叶绿素的发现之旅
8月19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刊登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陈敏(Min Chen)博士等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A Red-Shifted Chlorophyll"。该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吸收红外光谱的叶绿素,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五种叶绿素。这一发现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借此机会生物谷Bioon.com有幸专访到陈敏博士,陈博士就第五种叶绿素的发现过程及对未来生物能源领域的影响做了展望。
专访张硕:医学影像结合新技术或引发革命性变革
动态实时成像一直是临床医学影像领域的一大挑战,很长一段时间仅停留在梦想阶段。这次张硕博士和其同事结合物理学研究和图像算法,让“梦想照进现实”。 很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对这一技术产生了兴趣,包括医疗器械方面的巨头西门子(医疗)集团。我们对这项技术同样抱有兴趣,并希望倾听作为发明者张硕博士其背后的故事和对行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