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者们揭示了非小细胞肺癌的新靶点
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15%。一些研究表明,微小RNA(miRNA)参与了NSCLC的发展。
PLoS Computat Biol:科学家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理解肺癌细胞的弱点
来自蒙大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揭示了肺癌细胞中的特殊蛋白组分调节细胞分裂和代谢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肺癌的脆弱性并帮助未来开发更好的抗癌疗法。
5篇Nature和2篇Nature Medicine有助于预测肺癌细胞的未来行为
了解肿瘤是否会生长或扩散到患者身体的其他部位可能是生存的关键,现在科学家们离预测肿瘤的这种能力又近了一步。
《自然·癌症》精彩综述:打靶肺癌“黄金突变”ALK,如何才能“弹无虚发”?这篇综述给出答案!
ALK阳性NSCLC的靶向治疗药物开发和临床探索,对整个癌症靶向治疗领域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耐药这个“永恒难题”,未来或应设计出泛ALK-TKI,考虑常规联合放疗、免疫治疗乃至表观遗传药物
同期5篇Nature论文:肺癌演化为临床结局带来新见解
5篇 Nature 论文及2篇 Nature Medicine 论文同期发表,提出了肺癌如何经时演化的复合分析,或有助于解释为何有时治疗不再有效。这项研究是TRACERx(通过治疗追踪癌症演化)研究的
Sci Adv:一种新型的药物组合或有望帮助减少机体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
来自Salk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FDA批准的药物曲美替尼和恩替诺特能够进行串联使用,并在携带LKB1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小鼠机体中会促使肿瘤变得更少更小。
JCI:科学家识别出肺癌对药物疗法索托拉西布产生耐受性的分子机制
来自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导致肺癌对索托拉西布(sotorasib)疗法产生耐受性的分子机制。
NEJM: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这些基因突变,终生患胃癌风险暴增超2倍!
研究者们鉴定了9个胃癌风险基因,其胚系致病性变异与胃癌易感性相关。其中,编码同源重组蛋白的基因发生胚系致病性变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Cell:揭示特定组蛋白突变导致严重神经发育综合征的遗传机制
在一项新的开创性研究中,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三种特定组蛋白突变(H3.3G34R、H3.3G34V和H3.3G34W)的发育后果,揭示了导致严重神经发育综合征的遗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