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伊朗家犬在驯化过程中积累的变异组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为研究驯化过程中快速积累表型变异的遗传基础和历史提供了便利。位于西南亚的新月沃土地区是现有记录的大多数动植物的驯化地,并且有研究表明这个地区的品种犬和灰狼共享了很高比例的单倍型数量。为了进一步研究狗驯化过程的遗传基础,科学家对来自新月沃土东部的伊朗的3只狼和3只狗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共鉴定到大约一千二百万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S
科学家利用一个有3000年历史的埃及埃默小麦基因组揭示了传播和驯化的历史
近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题为“A 3,000-year-old Egyptian emmer wheat genome reveals dispersal and domestication history”的文章,通过分析一个有3000年历史的埃及埃默小麦基因组,发现了小麦传播和驯化的历史。四倍体二粒小麦(Tritic
利用三代变异检测技术研究番茄驯化位点一个重复片段中和了一种影响番茄育种障碍的隐秘变异
第三代测序技术崛起了,伴随而来的三代变异检测技术也成为发现大片段结构变异的新宠儿,从2016年医学研究人员首次用 PacBio 测序技术找到致病性结构变异成功诊断罕见疾病,到2018年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研究人员采用 Nanopore 测序技术精确诊断出一段长达 7Kb 的缺失突变并明确了结构变异的来源,再到2019年利用 PacBio 测序技术系统揭示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变异的特
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加速野生番茄人工驯化
驯化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进步行为,作物驯化使人类可以把野生植物改造成稳定生产食物的栽培作物,但随着驯化和改良的不断深入,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抗性逐渐降低,抗逆育种遭遇瓶颈。为了提升作物的抗逆性,传统育种通过杂交的方式将野生种的抗逆性状导入栽培种,这种方式需耗时多年,而且常伴随连锁累赘,导致抗逆性状的导入降低了作物的产量或品质。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温度上升
作物驯化基因平行选择研究取得进展
作物驯化是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作物驯化过程中,一些重要农艺性状表现出趋同驯化的特征,这些特征综合在一起被称为“驯化综合征”。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是否在不同物种驯化中受到平行选择一直是进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迄今为止,同一基因在不同科作物驯化中受到平行选择仍未见报道。种子休眠减弱是一个典型的“驯化综合征”相关农艺性状。由于种子休眠表型难以鉴定,目前在作物驯化中受到选择的控制种子休眠基因报道极
科学家成功“驯化”出番茄新品种
过去,人们把狼驯化成狗,更多地是为了让它看家护院;现在,如果让我们重新驯化狗,可能我们更需要它的陪伴,甚至把它看作一名“家庭成员”。时代不同,需求也不同。那么农作物是不是也可以重新“驯化”,使之更加符合我们的需求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组与高彩霞研究组合作,从大自然中选择了四种野生番茄,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根据人们的需求,重新“驯化”出了一种同时具有天然抗性(野性)和优良产量、营
研究揭示结构变异和新基因在家犬驯化中的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张亚平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开展合作,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家犬在驯化中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图谱、探讨了新基因在驯化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大尺度基因组变异在驯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
中国北方家鸡驯化历史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嘉应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开展合作,在中国北方家鸡驯化历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Was Chicken Domesticated in Northern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Mitochondrial Genomes为题,在线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作为全世界饲养最多的家养动物,家鸡的驯化
研究利用基因测序分析中国北方家猪的驯化路线
2017年8月10日的《科学报告》发表了一篇名为Origin and dispersal of early domestic pigs in northern China的文章,利用基因测序分析了中国北方家猪的驯化路线。粉红色,肉墩墩,娇憨憨,大家熟知的猪的形象,是人类驯化的结果,和它们青面獠牙的祖先相去甚远。最早是谁驯化了家猪?我们餐桌上的猪肉,又有多少基因来自这片土地?科学家们普遍
基因剪或能加快作物驯化
目前,在30多万种现存植物物种中,仅3种——水稻、小麦和玉米,占据着人们的食谱。部分原因是,在农业历史上,突变让这些农作物容易收割。但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称利用CRISPR技术,人们不必再等待大自然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