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非两栖类被致命的两栖类真菌感染
一项研究发现,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Bd)这种与全世界两栖类灾难性衰退有关的致命病原体也可以感染螯虾。蛙壶菌(Bd)通常被认为是专门感染两栖类的,但是这种病原体可以在没有两栖类宿主的情况下,在环境中存在。Taegan McMahon及其同事调查了与许多两栖类物种共存的螯虾是否能够担任蛙壶菌(Bd)的宿主。
Nature:一种HIV药物可化解致命的葡萄球菌感染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现有的HIV药物“马拉维若(maraviroc)”可能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个潜在的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臭名昭着的致命病原菌.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上. 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微生物学助理教授Victor J. Torres博士问到:“利用一种HIV药物治疗致命的葡萄球菌感染的机会有多大?”葡萄球菌能引起中毒性休克综合症、肺炎、
PNAS:首次解析出一种致命性酶FDTS的晶体结构
2012年9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一项于近期在线刊登在PNAS期刊上的新研究中,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来自斯坦福同步辐射实验室(Stanford Synchrotron Radiation Laboratory, SSRL)的明亮X射线解析出一种酶复合体的晶体结构。在此之前,科学家们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来试图解析它的结构,但是都没获得成功。
:新研究发现致命病毒埃博拉可通过空气传播
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加拿大科学家得出的新研究发现,致命的埃博拉病毒能够变异成可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提高应对这种可怕疾病的难度。埃博拉病毒能够导致严重内出血和多重器官衰竭,科学家此前认为这种无法治愈的病毒只能通过接触被感染的血液传播。 加拿大研究人员进行的实验显示,埃博拉病毒无需通过直接接触便可从携带这种致命病毒的猪传染给猴子。
PLoS Med:早期的肝功能改变或可预测致命性的机体感染
2012年11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德国耶拿大学医院的研究者揭示,通过新型技术检测到的早期肝功能改变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急性感染(败血症的发生),这对于开发新型的疾病疗法可以提供重要的指导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Medicine上。 几乎一半的严重败血症的病人会由于突发状况而死亡,由于其诊断太晚而不能及时对病人施救。
Cancer Res:白血病干细胞的致命弱点
来自歌德大学(Goethe-Universitat Frankfurt am Main)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急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的弱点。
PLoS Pathog:大型基因组文库可揭示致命性真菌的耐药性基因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针对光滑假丝酵母(光滑念珠菌)的基因文库,该基因文库是世界上三大光滑假丝酵母基因文库之一,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光滑念珠菌的突变体进行了分析发现了28个基因使得光滑念珠菌对常见的药物产生耐受性。
发现一种可预测H7N9致命程度的人体蛋白
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存在人体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血管紧张素II”和H7N9禽流感的病死率相关,“血管紧张素II”指标越高,H7N9禽流感患者病死率越高。
小分子药物可预防致命性辐射病
大规模辐射接触,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第一核电站灾难之后的那类辐射接触,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顾虑及军事威胁。在小鼠中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表示,一类新的研发用于治疗其它疾病的药物可能会在发生辐射事故时帮助挽救生命。这些药物被称作PHD抑制剂,它们似乎能保护机体免于辐射诱发的胃肠道综合征,这种疾病通常会在接触辐射的2周内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