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Struct Mol Biol:中科院科学家在染色体组装新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最为核心的结构。然而就在这个小小的结构中包含了一个细胞分裂、生长最为重要的遗传物质--DNA。这些DNA是如何反复折叠,在形成高度聚集染色质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基因表达调控因子能够与DNA进行正常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一直都困扰着科学家。
Bioinformatics:新算法将更好组装DNA序列 检测特殊遗传突变
刊登在国际杂志Bioinformatics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进行人类基因组的装配,而且这或许可以帮助鉴别引发常见遗传障碍的新型突变。
PLoS Genet:李家洋等纤维素高级结构的组装研究获进展
纤维素是最具经济价值的细胞壁成分,其高级结构与纤维素的理化性质和经济价值密切相关。然而纤维素的组装过程极其复杂,除了纤维素链自组装假说外,一直没有证据证明纤维素的组装需要一些关键蛋白的参与。另一方面,早在2001年已有报道表明COBRA蛋白参与了纤维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但其作用机理一直未知,使其成为本领域的“未解之谜”。
ACS Nano:自组装纳米丝加强药物运送能力
2012年10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尽管大多数开发的作为药物运送工具的纳米颗粒是球形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着圆柱形的纳米颗粒在两个目标上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在血液中存活足够长的时间以便达到它们的预定目标,同时穿过细胞壁以便将它们携带的药物运送到肿瘤细胞内部。
Nature:首次证实核酶相互协作能够更快地自我重新组装
2012年10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美国几所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实验室中断裂的RNA片段能够相互协作来自我重新组装。这种发现提示着早期生命开始于RNA分子之间的协作,从而最终导致合作性复制。 这项研究基于化学家Manfred Eigen提出的数学理论。他认为早期的RNA不能从短链分子成功地进化出来,因此它们必须需要帮助。他说,这种帮助可能来自于这些分子之间的协作。
Angew Chem:首次开发出自组装的纳米颗粒进行抗肿瘤的热化疗
2012年10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过去几年,人们对利用体外刺激物控制的靶向纳米颗粒(targeted nanoparticle)用于肿瘤治疗的潜力越来越感兴趣。更具体地说,人们大量关注将来自体外的近红外光(near-infrared, NIR)作为一种理想的方法来激发纳米颗粒。近红外光最少被皮肤和组织吸收,因而能够以一种非侵入的方式穿入深部组织。
JACS:多肽组装中序列效应研究获新进展
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合作发表了题为“Sequence Effects on Peptide Assembly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by Using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通过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来研究氨基酸序列对多肽组装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PNAS:测序组装染色体技术
你有没有试过在不知道最终图案的情况下玩拼图游戏?这正是一些基因组研究人员在尝试通过新一代DNA测序数据,拼接成染色体时所面临的同样问题。这些染色体能提供基因组组织和结构变异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解析进化历史。为了能拼凑出这些染色体来,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物理或者遗传图谱完成,但是对于许多物种而言,这种指导性的图谱并不存在。
Nature:研究者或开发出抵御流感病毒的自组装纳米粒疫苗
当铁蛋白(灰色)与血凝素(蓝色)融合之后,其就可以在表面装配形成含有8个刺突的球体结构。 (Credit: NIAID) 2013年5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和雪貂进行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通过新型的抵御流感的免疫接种,就可以表现出较强的免疫效应以及保护作用,其相比当前的季节性流感疫苗更为有效。
Nat Struct Mol Biol :"垃圾DNA"的片段信息或可改变基因组装方式
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阐明了我们的每个基因中,所谓的“垃圾”DNA(又称暗物质)执行的一种重要的调控功能。新研究揭示:包含在暗物质中的片段信息有可能改变了基因的组装方式。 研究的资深作者、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助理教授、Lineberger综合癌症中心成员王泽峰(Zefeng Wang,音译)博士说:“这些小的遗传信息序列告诉基因如何剪接,或是提高或是抑制剪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