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完成海湾扇贝两个亚种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日前,青岛农业大学在扇贝育种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春德教授课题组与合作单位成功完成海湾扇贝北部亚种和南部亚种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旗下开源期刊Scientific Data上。此前,王春德课题组已完成紫扇贝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紫扇贝和海湾扇贝两个亚种基因组的成功测序,为从分子水平解析海湾扇贝
浙大叶恭银教授组纳米孔测序从头组装高质量麦蛾茧峰基因组
2020年7月14日,浙江大学叶昕海博士、叶恭银教授、李飞教授和贝纳基因共同合作完成20ng超低起始量麦蛾茧峰基因组组装,这是首次使用低于100 ng的DNA完成全基因组组装。解决了个体小、样品稀有、只能获取少量DNA的物种的基因组组装的难题。贝纳基因开发的全基因组复制后基因组组装的流程,可以对ng级DNA的个体进行基因组组装。研究成果发表在预印
纳米孔长读长测序完成蜂鸟高度连续基因组组装并提高异构体识别
蜂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系统”,它具有惊人的糖氧化和脂肪分解能力,在进食状态下,它们能够利用外源糖,为能量消耗巨大的飞行提供燃料,然而当不再进食时,它们完全依靠内源性脂肪储备来为悬停飞行提供燃料,这些糖可以在30分钟内代谢。相比之下,人类需要大约2小时才能利用这些外源糖。超过52%的美国人受到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代谢疾病的影响,蜂鸟可以保持持续的高
纳米孔PromethION测序+Shasta完成人类基因组端粒到着丝粒的高效从头组装
Shasta是一个用于纳米孔测序数据的从头组装和矫正算法,由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CSC)和陈-扎克伯格倡议计划(CZI)联合开发。团队在2019年利用初代Shasta分析流程对纳米孔测序数据进行从头组装、矫正和Hi-C拼接Scaffold(图1),使用一台纳米孔PromethION测序设备在9天内完成了11个人类基因组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N
生物全合成的自组装纳米疫苗研究取得进展
新型疫苗的快速研制对于防治突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组分设计、剂型构建、制备工艺与疫苗的应用效果和转化潜力密切相关。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采用生物全合成技术构建一种自组装蛋白纳米颗粒,以此为“底盘”制备的多糖和多肽类纳米疫苗,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均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高效的免疫应答水平,显着增强了传染病预防和肿
研究解析核糖体组装的动态过程
核糖体是所有生物用来合成蛋白质的分子机器,是生命的基本元件。核糖体包括大亚基和小亚基,两个亚基都是由核糖体RNA和大量蛋白质构成的大型复合物。在真核细胞中,核糖体的组装是一个高度复杂、动态的过程,两个亚基在成熟过程中会结合大量的组装因子,形成一系列核糖体前体复合物。小亚基在成熟过程中形成两种主要的前体:位于细胞核仁区的早期前体和位于细胞质的晚期前体。最近研究
细胞器基因组组装软件开发研究取得进展
真核生物细胞器基因组包括线粒体和质体(包括叶绿体、白色体等)的全部DNA分子,是细胞质遗传的主要载体。在动植物和真菌的单个细胞内,有多个(甚至成千上万个)细胞器基因组单元的拷贝,使得利用低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组装得到完整的细胞器基因组成为可能。随着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测序成本下降,低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得以大规模产生,如何快速、准确地组装细胞
我国科学家完成“龙井43”基因组组装和群体重测序
茶树(Camellia sinensis)起源于中国而风靡于世界,世界茶饮料消费人口已超过三分之二。茶树在我国分布广泛,种质资源丰富,六大茶类各具特色,而有关茶树进化的研究尚少。2020年9月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以下简称基因组所) 主导并携手中国
生物细胞操控与三维组装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在生物细胞操控与三维组装研究中取得进展。Lab on a Chip以封面(Back Cover)形式,刊载了相关研究成果Biomimetic construction of peritoneum to imitate peritoneal metastasis using digital micromi
Nature 简单的分子自组装成纳米链条
2020年7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非共价相互作用可以将分子组装成复杂的结构,但对最终拓扑的控制有限。一种组装纳米链的方法展示了如何针对特定的结构进行组装。复杂的分子结构通常是通过将各种构件逐步连接在一起来构建的。但有时,复杂的结构来自于单个成分的自我组装。Datta等人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文章展示了多链烷(纳米级环链)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