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评介施一公的工作
今年6月29日,施一公实验室以长文形式在著名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发表文章描述人类γ-分泌酶复合物(γ-Secretase)的三维结构,引起高度重视。
施一公发表最新PNAS文章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转运蛋白AdiC 介导pH依赖性底物转运的分子机制。清华大学的施一公(Yigong Sh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颜宁、施一公Nature再发重量级成果
日前,清华大学和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通过单颗粒低温电子显微技术,解析了兔RyR1与其调节子FKBP12结合时的结构,总体分辨率达到了3.8 Å。这一成果于12月15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网站上,文章的
施一公落选饶毅抱不平
昨晚,公开称不再参与“院士”评选的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其科学网上发了4000字实名博客,对院士选举制度进行点评,为和他同一批海归回国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打抱不平”。 “施一公在国内发表的优秀论文,远多于中国任何科学家,他的落选势必引起质疑。”饶毅这样写道。 饶毅说,论文数量和质量远不如施一公,也无论文以外的贡献的人,却当选了院士。但饶毅并没有指出名字。
PNAS:施一公院士发表凋亡研究新成果
日前,来自清华大学的施一公院士与他的同事们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Apaf-1凋亡体(apoptosome)激活caspase-9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PNAS》杂志上。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生物体内绝大多
2014新一代测序大会嘉宾演讲摘要
随着遗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疾病的遗传复杂性远超预估,高通量方法系统检测势在必行。新出现的二代测序技术不断完善,成本逐渐下降,使得芯片技术将逐渐被高通量测序技术取代。二代测序的出现动摇
2014肿瘤转化医学研讨会演讲嘉宾一览
肿瘤是一种失控性细胞增殖类疾患,受累于多重遗传和表观遗传水平上的异常。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水平上的高度可变性,多个生物层面的极度异质性及其对环境极强的适应性,是肿瘤成为诊治最为乏术的疑难重症的根本原因。
施一公:八面玲珑的人难做科学家?
8月2日,在2015年全国高校自主招生夏令营暨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创新能力大赛上,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双院外籍院士,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美国普
北大饶毅和清华施一公联手撰文:炮轰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核心提示:施一公、饶毅两位生物学学者联合撰文“炮轰”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这篇“檄文”,以社论的形式,发表在9月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北大清华教授“炮轰”科研基金分配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以“檄文”方式炮轰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因施一公、饶毅两位生物学学者联合撰文“炮轰”,又成焦点。 两人都有国外学术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