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与医疗公司合作将编码技术应用生物技术领域
近日,科技巨头微软与生物技术公司Oxford Biomedica、实验室软件开发公司Synthace,以及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开展项目合作。微软此举的目的是将其编码技术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编程生物学,更好地研发新药和新技术。微软生物计算部门主管Andrew Phillips表示:“编程生物学有可能解决世界上一些最棘手的医学问题,并为未来生物技术的
蛋白翻译后修饰组学技术(PTMScan®)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尽管目前大数据的获得会采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但是核心的发现还是依赖蛋白质组数据而得到的。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蛋白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和普适性,蛋白组学的研究更加速了临床转化的进程。蛋白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赋予了蛋白种类的丰富性及蛋白功能的多样化,研究蛋白翻译后修饰不仅可以确定蛋白修饰(磷酸化、泛素化、酰化、甲基化、
关于卫材(苏州)贸易作为ICG设备独家进口商和销售商的声明
卫材(苏州)贸易有限公司经日本新生电子株式会社合法授权,为ICG清除率检查仪-RK-1000型号A在中国境内(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独家进口商和销售商。近期,本公司发现有企业冒充ICG设备中国区总经销商,在各类线上平台发布虚假招商信息。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特此声明。声明全文如下: 关于卫材(苏州)贸易作为ICG设备独家进口商和销售商的声明
国家癌症中心与泛生子最新合作成果有望应用于肝癌早筛
2019年3月12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布了由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泛生子)与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合作完成的、基于细胞游离DNA(cfDNA)和蛋白标志物在乙肝病毒携带者前瞻性队列中进行肝癌早筛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后,有望应用于肝癌早期筛查。该研究运用自主研发的cfDNA基因突变联合蛋白标志物的液体活检方法—HCCscreen,在此次
一种新型微流体设备能改善对精子质量的筛选 有望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2019年3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在波士顿举办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来自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快速的微型芯片设备,其能够让精子互相竞争,同时对精子的DNA损伤较小,该设备有望帮助改善未来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研究者Afrouz Ataei表示,体外受精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从精液中分离出活
盘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10大"不寻常"应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CRISPR频频被新闻报道,这是有原因的。这种工具使基因编辑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和更快速,CRISPR在治疗疾病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潜力,这项技术已经加速用于对各种人类疾病潜在原因的研究。此外,该技术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将基因编辑工具本身用于治疗癌症、失明和艾滋病等疾病。它CRISPR的医学应用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中国学者——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
基因检测临床应用领域市场分析
基因检测技术可用于医疗健康、农业育种、司法鉴定等多个行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医疗健康行业的临床应用。在《医健产业数据观系列 | 基因检测临床应用领域市场分析(上)》一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基因检测在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并对基因检测的全球与中国市场规模进行了估测分析。接下来,本文将对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领域的几个重点细分市场情况展开进一步分析。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领域的几个重点细分市场规模预计
Diabetes Care:深度学习能够提高设备检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准确度
2019年2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2月14日在线发表于《Diabetes Care》的一项研究,深度学习会提升糖尿病相关检测设备灵敏度与准确度的提高,从而更加有利于准确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在最近发表的这项研究中,来自阿姆斯特丹VU医疗中心的Frank D. Verbraak及其同事通过混合深度学习增强设备对视网膜图像进行分级。将其视网膜病变的分类与参考标准进行比较,
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国家卫健委发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2019年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在官网上正式发布了《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实行分级管理。中低风险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研究由省级卫生主管部门管理,高风险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研究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管理。生物医学新技术风险等级目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生物医学新技术的转化应用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管理。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
单原子纳米酶设计及应用研究获进展
近期,《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单原子纳米酶仿生设计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工作有助于理解纳米酶的催化机理,并促进纳米酶在生物催化领域的发展。自从2007年Fe3O4纳米材料蕴含酶学特性(Nature Nanotechnology,2007)被报道以来,纳米酶新概念已经被同行广泛接受。目前已有超过40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