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首次发现细菌生物被膜与结肠癌直接相关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就揭示,升结肠癌性组织或具有生物被膜的特性,而生物被膜恰恰是细菌产生的大量粘稠的细胞外基质。
Nature Cell Biol:科学家发现基底细胞癌的发生机制
2012年12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找出肿瘤起始细胞从第一次致癌突变到侵袭性肿瘤过程的分子变化。最常见人类皮肤癌是基底细胞癌,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病例。 欧盟资助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Cédric Blanpai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基底细胞癌启动过程中发生的分子事件。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Cancer Res:美研究称喝咖啡或可降低患基底细胞癌风险
日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完成的研究显示,常喝含咖啡因的咖啡有助于降低患常见皮肤癌——基底细胞癌的风险。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基因泰克向FDA提交基底细胞癌药的新药申请
日前,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向FDA提交了关于实验性新药vismodegib的新药申请(NDA),用于治疗那些患有晚期基地细胞癌,而且不适合进行手术的患者。 该新药申请得到了一项多通道、两队列、单臂、二期的Erivance BCC研究结果的支持,主要调查vismodegib在晚期基地细胞癌患者身上的作用。
Nat Commun:首次开发出用于研究细菌生物被膜的集成电路技术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描述了一种新型的集成电路技术,该技术基于电脑和通信设备,其可以用于研究细菌间的信号通路网络;而且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基于互补金氧半导体(CMOS)的芯片,其可以对细菌间的信号分子进行空间实时的电化学成像。
CST:中国科学家抗菌双层聚合物中空纤维膜研究获进展
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膜材料,在分离膜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其所制备的微滤和超滤中空纤维膜在家庭净水系统、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但是在膜的使用过程中,除了有机物与无机物,微生物也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膜污染,制备具备抗菌性能的膜就显得尤为重要。
Nature:解析膜嵌入式H+转运焦磷酸酶的晶体结构
VrH+-PPase质子泵工作模型 H+转运焦磷酸酶(H+-PPases)是活跃的质子转运体,它通过水解焦磷酸(PPi)建立了跨膜的质子梯度。 H+-PPases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首次发现于植物液泡膜,以及几种原生动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膜。 到目前为止,H+-PPases的三维结构以及质子转运的详尽机制还未可知。
Cancer Cell:引发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基因突变
近日,加州大学医学院圣地亚哥分校研究人员已确定用于治疗成人中最常见形式眼癌的靶点。他们也在小鼠实验中表明,运用现有的FDA批准的药物,能减缓眼部肿瘤的生长。
研究人员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穿膜能力最佳
2013年10月11日讯 /生物谷BIOON/ --随着纳米载药技术在药物输送领域的普及,许多具有不同形状的纳米载药系统被应用于该领域。最近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们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的穿膜性能最佳。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计算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能够以最低的能量损耗穿过细胞膜,优于杆状结构的纳米颗粒,而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后者具有更优良的疏松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