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Virol:我国首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DNA克隆
11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钟劲课题组的研究论文从丙型肝炎病毒临床分离株直接建立高效的丙型肝炎病毒细胞感染模型的新型策略》。
:一种崭新的单克隆抗体技术
今年5月份的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文章A proteomics approach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from serum介绍了崭新的抗体开发平台:NG-XMT™ 技术,它利用蛋白质组学,通过
Nat.Genet:我国成功克隆PKD致病基因
近日,《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应用先进的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8个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简称为PKD)家系中发现PRRT2基因上存在3种截短突变,并成功克隆了家族性PKD的第一个致病基因PRRT2,这对揭示疾病分子发病机制以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PNAS:人工孵化场的鱼 野生环境中繁殖能力下降
日前,最新一期PNAS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Genetic adaptation to captivity can occur in a single generation"说,人工养殖可能减少孵化场的鱼在野生环境中繁殖的能力。 对硬头鳟这种美国濒危物种法案规定的受威胁物种的保护计划的一部分涉及了向野生鱼群补充孵化场繁殖的幼鱼。然而人工养殖出生的鱼常常无法适应野生环境。
:防卫与繁殖之间的平衡
经常,任何一种特征的期望水平都处在过多和缺乏两个极端的中间。不过,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模拟研究却显示,一个个体的最佳生存状态可能会稍微倾向于“过多”这个极端。这一发现有可能解释自体免疫疾病是怎样演化和怎样被保持的。该发现的一个例子见于患自体免疫疾病的个体:它们能有效地防范敌人,但却是以同时攻击健康的组织为代价的。
Nat Genet:科学家克隆稻米品质关键基因
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由中科院院士张启发领衔的水稻国家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第一个稻米垩白率的主效基因Chalk5,并对其调控垩白形成的分子与细胞学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解释稻米产量与品质的矛盾与统一提供了遗传与分子证据,为水稻优质育种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JMCB:李劲松研究组获得来自脂肪细胞的克隆小鼠
2013年10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核移植和iPSC技术能有效地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具有多能性或全能性的细胞,然而是否各种体细胞均能用于重编程还不清楚。脂肪是一种容易获取的组织,最近的研究表明,脂肪来源的细胞能够通过“Yamanaka因子”的诱导变成iPS细胞,但是到目前为止,脂肪细胞是否能够用于作为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产生克隆小鼠还不得而知。
Nature Communications:防卫与繁殖之间的平衡
经常,任何一种特征的期望水平都处在过多和缺乏两个极端的中间。不过,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模拟研究却显示,一个个体的最佳生存状态可能会稍微倾向于“过多”这个极端。这一发现有可能解释自体免疫疾病是怎样演化和怎样被保持的。该发现的一个例子见于患自体免疫疾病的个体:它们能有效地防范敌人,但却是以同时攻击健康的组织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