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美国大学研发的人造心脏有望提供永久性修复

尽管人造心脏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但现在在美国只有一种被批准用于人类使用,而且只是为了让患者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时继续让他们的心脏保持跳动。然而,由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开发的设备旨在成为一种永久性修复。OHSU 人造心脏由现在已经退休的 Richard Wampler 博士发明,其与衍生公司 OregonHeart 合作于 2014 年开始研究该设备。该公司自此停止运营,因此该大学去年接管

2018-03-11

瑞士科学家用磁性微粒开发人造“白血球”

 据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消息,该校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团队用磁性微粒材料研发出一种人造“白血球”,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人体器官在受到病菌等侵害时,人体将调动血液中的白血球(如嗜中性粒细胞)迅速进入相应的器官组织,吞噬病菌或产生抗体,帮助机体防御感染。在这一过程中,白血球在人体血管内有着独特的运动方式,像风中的气球一样沿着血管壁旋转前进,甚至能够逆血管中血液

2018-02-12

麻省理工学院“类脑芯片”最新突破:人造突触问世,可将人脑能力“复制”到芯片 ,终端 AI 威力或不再受限

"-->人脑最不可取代的便是其综合处理的能力。人脑被柔软的球状器官所包围,这个器官大约含有一千亿个神经元。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单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空间,突触中可交换神经递质)传递指令给数以千计的其它神经元。人脑中有总计超过 100 万亿的突触介导大脑中的神经元信号,在加强一些信号的同时也削弱一些其它信号,使大脑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识别模式(pattern),记住事实并执行其它学习任务

2018-02-10

Nat Commun:iPS技术帮助科学家们成功将皮肤细胞转化为骨骼肌组织

2018年1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生物医学工程师们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了功能性的人源骨骼肌细胞。这项研究是建立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当时杜克大学的研究者每年首次利用肌肉样本培育出了功能性的骨骼肌组织。而最近的这项研究则利用了非肌肉组织进行转化。该方法使得基因编辑用于细胞治疗更近了一步。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

2018-01-10

人造软骨有与天然软骨相似的“神奇”功能

软骨是身体内一种非常“神奇”的组织,它具有无与伦比的液体强度。在软骨组织中,80%的成分是水,却能帮助我们的身体应对很强大的压力。合成的材料往往难以与天然的软骨相媲美,直到来自密歇根大学和中国江南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开发了“Kevlartilage”。这是一种基于芳纶的材料,芳纶是一种合成纤维,被广泛所知的是它用于防弹背心,其强度可见一斑。另一种材料是聚乙烯醇(PVA),这是一种常见的水凝胶软骨中的材

2017-11-20

骨骼或能影响机体的食欲和代谢过程!

2017年11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机体的骨骼不仅会支撑肌肉组织和其它组织,其还会产生激素;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蒙特利尔临床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对一种名为骨钙素的激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骨钙素通过机体骨骼产生,其会影响机体对糖类和脂肪的代谢。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文

2017-11-03

Nat Chem Biol:人造胰岛细胞能够响应高血糖环境分泌胰岛素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目前治疗I型糖尿病以及一些II型糖尿病都需要长期性的、痛苦的胰岛素注射过程。然而,最近来自北卡洛琳娜大学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类更加对患者友好的治疗方法:一类能够响应血糖变化自动分泌胰岛素的人工胰岛细胞。这些人工胰岛细胞(artificial beta cells,ABC)模拟了机体自然的血糖控制功能。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将这些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每隔几天

2017-10-31

鸟类骨骼愈合演化或反映发育可塑性

 10月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李志恒与周忠和关于早期鸟类腕掌骨和腰带骨骼愈合的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研究提出作用于骨骼愈合的发育过程在鸟类演化早期是多效性的,在鸟类演化后期,发育过程或受到飞行的选择限制而失去多效性,可能反映了发育可塑性。相比于其它脊椎动物,鸟类骨骼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骨骼愈合程度高,以适应飞行需要。最明显的是,手部的远端腕骨和三个掌骨愈合

2017-10-12

科学家建人造精子介导高效产生点突变 新方法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袁文课题组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结合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和半克隆技术,实现了点突变小鼠的高效制备。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遗传学报》。建立点突变小鼠模型,尤其是致病基因点突变的小鼠模型,对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疾病的致病机制至关重要,但是通过传统的同源重组编辑胚胎干细胞的方法耗时耗力。近年来,通过 CRISPR-Ca

2017-08-26

关注骨骼健康!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骨质流失程度不同!

2017年8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化疾病,患者的骨头往往会变脆,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患者骨折的风险,而且骨质疏松症常被认为是一种女性疾病,因为相比男性而言,很多女性往往会出现骨质疏松症。据估计,23%的50岁以上澳大利亚女性都患有骨质疏松症,而男性仅为6%。然而,对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及高风险因素评估,比如父母骨折的历史、特定用药情况或生活

2017-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