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iPSC细胞治疗的产业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iPSC正在各种细胞疗法应用中进行探索,目的是逆转机体损伤或疾病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通过从感兴趣的疾病患者中生成 iPSC,并将其化为疾病特异性细胞,通过这种方法,iPSC 可以“在培养皿中”有效地建立疾病模型。此外,iPSC具有提供生物学同类的细胞类型的潜力,这些细胞可以用于针对各类组织细胞的化合物鉴定、筛选,靶标验证,和作为新药发现的工具。取自患者自体的体细胞经诱导后成为iPSC,可化成特定类型的体细胞也避免了免疫排异、伦理学等问题。

iPSC引领的通用型细胞治疗技术,在整个生物药领域中已逐渐崭露头角。它既解决了传统自体细胞治疗取材、质控、规模化以及成本等问题,同时又解决了异体细胞治疗的移植排斥问题。iPSC来源的细胞治疗无疑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价值。面对巨大的市场和需求,新一代的治疗技术总是基于与挑战并存。在整个iPSC来源的细胞治疗工艺开发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关键环节。其难点之一,就是基因编辑后单克隆的筛选问题,如何快速、精准、轻柔地得到选到用户想要的目的细胞,这是让相关研究人员极为头疼的问题。

为此,Namocell联合生物谷&梅斯医学开展本场名为“iPSC细胞治疗的产业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析”的网络研讨会。我们邀请了国内外iPSC来源细胞治疗领域的专家学者,从iPSC细胞治疗市场现状和前景到工艺开发中的一些挑战及解决方案,享各自的经历和想法。同时,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单细胞离仪如何在快速筛选iPSC单克隆方面有哪些应用价值。

本次研讨会将是您与中国领先的同行交流讨论机会,发现前沿策略和解决方案来提高您的研究水平,加速iPSC来源细胞治疗方案开发进程。期待大家都能在本次会议中有所收获!

直播时间:2022-12-08

“纳米见微,孔明知著”
Oxford Nanopore癌症研究用户享会

测序技术在过去二十年中的快速发展为人类基因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洞见。研究人员现在可以使用高通量测序对人类基因组样本进行常规析以发现一系列与疾病相关的致病变异。

然而癌症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多因素疾病,并且大部癌症无法通过使用传统短读长测序技术检测到的简单点突变来解释。 因此,现在的癌症研究越来越重视析结构变异 (SV)、DNA 甲基化和转录本的作用--它们与多种癌症有关。 此外,要真正了解其底层生物学机制,将变异定相到父本或母本的染色体上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的广泛的析超出了传统测序技术的限制, 需要使用多种且通常不精确的技术。纳米孔测序的独特特性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前所未有的辨率,解锁先前隐藏的变异并加速支持人类健康的研究。

9月14日,我们邀请到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领域应用技术专家蒲子婧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殊,云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周永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助理教授姜涛,举办“纳米见微,孔明知著”, Oxford Nanopore癌症研究用户线上享会,届时,大家可以通过在线问答的方式与这些嘉宾们进行互动。

直播时间:2022-09-14

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与检测析研究

抗体类药物是药物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颠覆了传统药物发展的格局,FDA批准第一个治疗性抗体药物也已有三十余年。FDA累计批准上市了近百个抗体类药物,几乎占据了生物技术药物的半壁江山。随着抗体药物研发进程的不断推动,抗体药物的适应症也逐渐扩大,从癌症、自身免疫病快速拓展到眼科疾病、高血脂、骨质疏松、哮喘、多发性硬化症等多个疾病领域,同时在抗病毒和细菌感染,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罕见病治疗等领域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抗体药物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着抗体药物相关企业迅猛发展,抗体药物的质量监管和检测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抗体药物生产过程多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并经过翻译后修饰,因此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与传统药物的质量控制相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抗体药物的质量控制包含生产细胞的质量控制、理化析、纯度检测等;活性检测主要采用结合活性测定及基于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测定。目前抗体药物质量研究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国内外法规技术指南介绍、细胞株的质量控制、抗体药物的表征析、抗体药物的纯度和杂质析以及生物学活性等内容。

为积极适应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充发挥监管科学研究促进产业发展和服务监管决策的积极作用,生物谷特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段茂芹助理研究员、赛默飞世尔科技 刘俊博士、博瑞策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刘海洋首席执行官,针对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与检测领域进行析讨论。期待与大家一起相聚云端,共话抗体药物质量控制与检测的相关研究进展!

直播时间:2022-06-23

实时活细胞成像析在3D细胞模型中的应用

类器官是一种能够高度模拟真实器官体内结构、空间形态以及细胞群遗传多样性的体外3D细胞培养物,这些“微型器官”通常来自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新生儿干细胞、成人干细胞(ASCs)以及患者体内提取的肿瘤组织。从1907年首次证明离的海绵细胞组织可在体外自我组织化成完整的生物体,到第一次成功实现成人干细胞建立3D类器官,类器官培养技术不断发展。

相比于2D细胞模型,3D细胞模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和模拟体内真实的生理和病理环境。发展至今,类器官在精准医疗、药物发现、再生医学及疾病建模等多个研究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3D细胞培养与析面临挑战

包括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在内的多个组织和研究机构发布许多针对多种类器官培养的protocol,定义了其培养条件、接种密度、基质建议和其他关键参数。但是对3D细胞模型的定量析面临重重挑战,比如:
1、每个孔中类器官形成的重复性无法保证,缺少成熟的实验方案
2、检测和数据通量低
3、费时耗力,需要手动操作获取类器官图像
4、需要借助第三方软件做析——定量信息有限
5、图像采集过程中的环境控制不到位,导致结果可信度不高

智能、高效的类器官培养与析技术的进步对于实现快速、准确和全面的成像与析至关重要。本次在线讲座,来自赛多利斯生物析部门的产品应用科学家陆叶舟将为大家介绍实时活细胞成像析在3D细胞模型中的应用。

直播时间:2022-04-28

从Alpha到Omicron,从疫苗到中和抗体的影响——新冠试剂研发与全球应用范例

近期一个新冠突变株B.1.1.529刷屏了全世界,一个陌生的词汇“奥密克戎”出现在了大众视野。“新冠最强突变”、“30多种突变”、“传播性狂增500%”、“疫苗中和活性下降 40 倍”等等。从博茨瓦纳和南非的科学家向世界发出警报,到现在还不足1个月的时间。Omicron已在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出现。Omicron在新冠Spike蛋白上的突变多达30多个,而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和抗体药物多针对Spike蛋白开发,这就意味着多种已使用的疫苗及抗体药物可能面临失效的风险。且目前B.1.1.529又出现了多个亚谱系。目前,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在竞相了解Omicron将会对新冠流行及防治造成怎样的影响。从通过模拟和结构析,到全球首家Omicron 血清学研究数据公布。研究数据不断涌现。

本期讲座将为大家介绍Omicron突变株的相关特点,汇总已经报道的Omicron研究数据。一同探讨面对新冠突变株的不断出现,对现有疫苗、诊断及治疗等带来哪些影响;同时用实际案例说明,享我们在新冠病毒产品线开发过程中的开发策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能够在病毒不断变异的情况下,为科学工作者提供高效、便捷、快速的试剂支持。

直播时间:2021-12-21

IncuCyte活细胞析系统加速细胞治疗开发

针对细胞治疗的开发,Incucyte® 可以提供提供一系列免疫细胞功能析的完整解决方案,从T 细胞活化、T 细胞杀伤,细胞吞噬,到肿瘤球生长等均可实现实时可视化和自动化析。在二维或三维体外试验模型中对细胞死亡、活性和增殖进行多重析。在复杂的共培养体系中对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可视化和定量析。
本次Webinar,赛多利斯生物析部门技术经理张甲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实时活细胞成像在细胞治疗析中的应用案例及优势。

主要内容
1.Incucyte®实时活细胞成像技术简介;
2.实时活细胞成像技术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及案例析(细胞增殖、免疫细胞杀伤、细胞吞噬、免疫化学、细胞活化)

直播时间:2021-12-17

高端IVD必经之路 - 磁珠×单子检测平台

化学发光诊断的极限在哪里?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吗?
随着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不断进步,也对检测的精度提出了新的需求,单子诊断随之应运而生。 单子诊断技术在化学发光的原理基础上,利用新的平台与统计方式,实现了数个量级的检测精度飞跃。 本次讲座将针对单子诊断的类型,特点,主要原理进行简要介绍,以及单子平台对于磁珠的特点及使用所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析与探讨。

直播时间:2021-09-15

传染病检测技术前沿进展—病毒离及子检测技术(点击报名,回看课程)

近期,因德尔塔变异株的传染力更强的特点已引发国内多地新增病例,面对变异毒株,研制针对性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关于新变异株的检测、离是研究和疫苗工艺生产的必经之路,如何快速提高新发、突发病毒检测与离技术?最佳的技术路线以及病毒的离富集方法有哪些?针对新发、突发病毒又有哪些防控策略?

本次论坛,我们邀请了赛默飞生命科学部的专家,将从新发、突发病毒的传播路径、检测、富集、离等过程详细讲述新发、突发冠状病毒的最新检测和离解决方案及防控策略,为下一代新冠疫苗的研制助力!

本次会议主要内容:
1、病毒离及检测面临的挑战
2、针对不同样本进行完整病毒离的方法
3、病毒子检测技术,例如核酸扩增技术qPCR和LAMP,病毒溯源NGS技术,高通量病毒检测branch DNA技术等

演讲主题:病毒发现之旅---病毒离及检测技术介绍

点击“我要报名”即刻报名回看视频课程,点击“进入直播观看”填写报名时的邮箱和手机号,即可进入课程

直播时间:2021-07-29

细胞培养图像析解决方案

现在,细胞培养在内的研究领域,在提升研究质量的同时,对更高效和更节省人力的作业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次讲座将会为大家介绍更高效和更节省人力的作业方式。

本次讲座将为两个部,第一部以案例说明细胞培养和细胞判断的自动化及相关课题,第二部介绍细胞培养过程中可更好进行准确判断的图像析技术、全自动细胞培养装置,并以应用示例进行讲解。

直播时间:2021-06-02

纳米尺度空间中生物大子相互作用研究

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功能,几乎都是通过生物子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近年来,生物大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一直被我国列为生命科学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同时,纳米尺度的科学技术也是当今世界研究热点问题,纳米科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产物,特别是与生命科学结合,其时间上飞秒级、空间纳米级的特点可以实现对生物子的结构、组装、运动和功能的析,以子结构和功能为核心,子、复合物、单细胞为重点,研究细胞重要组份的结构、功能与组装,探索控制细胞功能的子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为医药研发和人类一些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可能。目前,我国在生物大子相互作用、信号转导、单子酶动力学和子马达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突破,但对于发展活体和活细胞状态下对生物子在纳米尺度进行实时动态检测和定量表征的方法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挑战性问题。

在此背景下,生物谷联合全球显微镜与科学仪器的知名品牌徕卡共同举办本次论坛,旨在邀请从事生物大子功能与结构和细胞生命过程关系研究的行业专家,汇聚相关领域的诸多学者促进多交叉学科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生物大子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主要话题:主要围绕生物大子修饰、动态变化及其功能展开的研究,包括生物大子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和网络特征、特异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和预测、生物大子复合体的自组装;纳米生物医学成像与表征析、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等。

直播时间: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