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生物信息:如何使用纳米孔数据对基因组甲基化进行检测和定相

表观遗传是有关化修饰的研究,这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研究人类表观遗传修饰(包括对 DNA、RNA 和组蛋白的修饰)对于很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检测表观遗传的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短读长测序技术包含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在这期间会丢失表观遗传修饰。由于其不能对甲基化直接测序,因此在测序前需要对 DNA 样本进行化处理,以此推断甲基化的存在。 纳米孔测序可在无需 PCR 的情况下,制备和测序天然 DNA 和 RNA 分子。这样就可以在检测核苷酸序列的同时直接检测完整甲基化,无需任何化转化或额外的文库制备步骤。端到端的纳米孔工作流程具备简单的文库制备流程,结合灵活的测序选项,可满足各类实验目标,针对靶向区域或人类全基因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甲基化解决方案。 11.23日,来自Oxford Nanopore 应用团队的生物信息家Philip将为大家介绍如何使用纳米孔数据对基因组甲基化进行检测和定相,主要内容有: 甲基化定义及其重要性 如何进行甲基化分析,需要什么样的数据,读长建议 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进行甲基化检测的结果与分析

2021-11-23 课时:33分钟

单细胞多组测序技术在免疫生物的应用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非常分散、各自为政的守卫大军。这数十亿分工明确的特殊细胞在不停地运动,守护着人体的安全,由于技术和方法的制约,要确定哪些细胞..

2021-12-14 课时:47分钟

呼吸消化道疾病类器官模型与再生医前沿法律问题讨论 空中讲坛

从2020年年初,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会感染如胃肠、肺、心脏、肾脏、肝脏等人类器官。如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腹泻、恶心和腹痛等表现,可能是由于新冠病毒感染者胃肠道出现消化道细胞生理功能障碍所致。也有研究表明,肺作为呼吸道病毒最容易攻击的地方,有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伴随的炎症反应,继而爆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类器官属于三维(3D)细胞培养物,能够包含其来源组织的一些关键生理特性,从而提供一个高度生理相关系统,其构建的疾病模型正被逐渐广泛应用于诸如新冠病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肿瘤疾病的研究,为发现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更高效的研究途径,同时,也加速了相关疾病的药物筛选。 为探讨类器官技术在呼吸消化疾病研究方面的应用,以及再生医前沿法律问题,生物谷特与天九再生医共同主办“呼吸消化道疾病类器官模型与再生医前沿法律问题讨论”空中讲坛,邀请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共同探讨类器官技术在呼吸消化疾病方面的前沿成果以及再生医前沿法律问题。

2022-04-19 课时:136分钟

“类器官多维交叉科的研究与应用” 空中讲坛

类器官作为一种体外模型,目前该项技术研究已延伸到多个组织系统,成为当下生命科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从疾病机制的研究发展至药物开发的各个阶段,涉及干细胞与再生医、发育、免疫、生物信息、肿瘤等多科领域。 在此背景下,伯桢生物联合生物谷,诚邀类器官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者,围绕类器官在多组技术交叉研究的应用、类器官模型构建难点与要点、类器官助力靶向药物筛选等方面的研究展开探讨。

2022-07-27 课时:44分钟

“聚焦产研 共话iPSC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与产业化发展” 空中讲坛

iPSC正在各种细胞疗法应用中进行探索,目的是逆转机体损伤或疾病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取自患者自体的体细胞经诱导后成为iPSC,可分化成特定类型的体细胞从而逆转机体损失或疾病,同时避免了免疫排异、伦理等问题。通过从感兴趣的疾病患者中生成 iPSC,并将其分化为疾病特异性细胞,通过这种方法,iPSC 可以“在培养皿中”有效地建立疾病模型。此外,iPSC具有提供生物同类的细胞类型的潜力,这些细胞可以用于针对各类组织细胞的化合物鉴定、筛选,靶标验证,和作为新药发现的工具。

2022-10-14 课时:89分钟

类器官与蛋白质组的应用研究

类器官技术自诞生以来,由于其具有能高度模拟体内环境,并在体外展现真实器官的三维构造及生理功能,使得建立器官研究模型以及实现器官移植具有巨大前景,而类器官技术也逐渐被认为将极大助力再生医和个性化治疗、精准治疗的发展。 当下,类器官疾病模型的构建目前正在应用于药物敏感性检测;通过多组织类器官的培养构建,利用交叉科方法,研究疾病分子机理;通过类器官培养并开展相关的药筛以及临床评估研究,开展疾病特异性识别等类器官相关的基础科、临床研究。众所周知,类器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有效支持,而蛋白质组分析具有功能研究和临床转化等巨大价值。那么,当下蛋白多组如何助力类器官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类器官研究过程中蛋白组分析的实验方法及相关注意细节有哪些?有哪些相关的研究实例以及当下的研究进展如何? 本期由生物谷携ProteinSimple召开的空中讲坛——《类器官与蛋白质组的应用研究》,将于 11 月 17 日 14:00 正式上线,围绕以上疑问,邀请业界资深从业者,展开相关研究干货分享,并与直播间观众进行问答互动,相信将给同行带来启迪!

2022-11-18 课时:75分钟

多重免疫组化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在人类疾病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借助不断更新迭代的先进技术来实现人类疾病的认知以及相关治疗。 我国有上亿脑神经疾病患者,由于脑神经收到损伤或者发育异常所致,包括自闭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脑中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等。此外,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数持续上升,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 多重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在一张组织切片上进行多重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技术,主要利用不同标记物标记的抗体识别组织切片上的靶蛋白,再通过不用的实验平台或者专业仪器实现图像的采集与分析。由于获得的生物信息众多,不仅可以对组织细胞原位靶标类别、组分、表达量等信息进行分析,还可以研究各靶标相互作用的空间位置信息, mIHC 技术在脑神经科、肿瘤微环境,肿瘤异质性及肿瘤发生发展等研究中均能发挥重要。 12月13日,生物谷联合Bio-Techne召开空中讲坛——《多重免疫组化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邀请致力于神经科、肿瘤等人类疾病发生机制及相关技术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分享当前的研究进展,相信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起到启发作用。

2022-12-14 课时:67分钟

微生物组新方法与免疫代谢疾病研究

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了解却非常有限。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等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重新引起重视,成为当前生命科和医的研究热点,一些国家相继实施了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与人体基因组一起,通过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不同方式影响我们的健康。 肠道微生物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共生、益生和病原微生物三大类,其中主要是细菌,也包括真菌、病毒和噬菌体,它们在人体肠道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如此庞大的肠道微生物群体通过与宿主的长期协同进化,已经成为一个与人体密不可分的后天获得的重要“器官”。肠道微生物这一“器官”发挥的功能多种多样,包括物质代谢、生物屏障、免疫调控及宿主防御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帮助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营养,还能够合成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抗生素等供我们利用,并可以将产生的毒素加以代谢,减少对人体的毒害。肠道微生物还可以作为天然屏障维持肠上皮的完整性,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还通过调节肠道粘膜分泌抗体作用于肠道免疫系统,并进一步影响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不仅影响人体肠道本身的功能,还通过调控人的免疫系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影响人的健康。因此,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于维持人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生物谷携手赛默飞世尔科技联合推出“微生物组新方法与免疫代谢疾病研究”空中讲坛,邀请相关的行业专家聚焦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为大家分享最新前沿技术和研究进展。

2022-12-14 课时:51分钟

ELISA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及方法验证

演讲题目:ELISA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及方法验证 演讲摘要: 1)ELISA试剂盒开发相关概述 2)ELISA试剂盒方法验证及相关法规要求 3)ELISA试剂盒的应用及案例分享 4)如何选择合适的ELISA试剂盒

2023-04-14 课时:6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