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次发现“吸血鬼”病毒,竟源自本科生的课程,为抗病毒药物开发带来新见解
近日,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的 Ivan Erill 团队在 The ISME Journal 期刊发表了题为:Simultaneous entry as an adaptation to virul
探索埃及伊蚊吸血策略及寨卡病毒传播机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从埃及伊蚊唾液腺中分离纯化得到一分子量为15 kDa的免疫抑制毒素蛋白(命名为LTRIN),并对该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和生理学活性进行探索。3月5日,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自然免疫学》上。寨卡病毒(ZIKV)属黄热病毒属,于1940年代在非洲首次被发现,以埃及伊蚊为
吸血鬼真实存在!可能仅是基因突变患者
北京时间9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关于吸血鬼的恐怖故事已流传数百年,目前,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吸血的人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超凡脱俗”,很可能与一种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最新研究提出确凿证据表明,人们所观察到的人类吸血现象源自一种血液紊乱。现今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EPP)非常罕见,但该病症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基因突变,它会影响血液中的氧气,使患者对阳光照射产生光敏,就像传说故
PNAS:“吸血鬼传说”可能只是一种血液疾病
2017年9月8日/生物谷BIOON/---血卟啉症是一类包括八种血液紊乱症状的疾病的统称,它影响了机体产生血红素的能力。正常情况下,血红素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本分,而血液的红色也是因为血红素与铁离子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的影响血红素生成的突变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可能就包括传说中的"吸血鬼",即晚上喜爱喝他人的鲜血。EPP是一类常见于儿童时期的血卟啉症,患该病的患者表现出惧怕光线的症状。暴露在阳光下
科学家用光来杀灭“吸血鬼”致病菌
2017年8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Eric Skaar在其tweet上发表了这样一句话“如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像吸血鬼一样喝我们的血的话,那么让我们用太阳光来杀死它”。推文一经发布被转发了好多次,当然了,这也是研究领域中发表的最流行的推文之一了。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让我们回归正题,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发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而诸如
MIT:全球首个抗衰老“吸血鬼疗法”临床试验,$8000是骗局还是科学?
用年轻血液来抗衰老?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的一家私人诊所里,人们可以通过支付8000美元来参与试验,这也是全球首个利用年轻人的血液“治疗”衰老的临床试验。2016年8月1日,Science网站报道称这项试验最快将在8月
PNAS:研究预测吸血蝙蝠狂犬病毒传播
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新研究显示,科学家使用遗传方法预测了吸血蝙蝠狂犬病毒(VBRV)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暴发。在拉丁美洲,VBRV会影响牲畜生产并且导致人类狂犬病暴发。尽管了解蝙蝠散布能预防病毒扩
吸血鬼吸人血需要多久
纵观人类历史,总有很多吸血鬼的传说。为了配合Tod Brown的电影作品《德古拉》,如果你不幸遭遇到吸血鬼袭击,莱斯特大学物理系和天文学的同学们用流体动力学检验恶魔吸饮一个人的血平均需要多久——仅需6.4分钟即可吸掉来自颈动脉15%的血。
被吸血蝙蝠咬或可免疫狂犬病
据“Live Science”网站近日报道,过去人们认为,除非立刻得到治疗,否则狂犬病的致死率是100%。全球每天死于狂犬病毒的人超过55000人。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有少数秘鲁人对这种通过动物传播的疾病具有天然的免疫力。 吸血蝙蝠看起来并不可爱,被它咬却可以对狂犬病免疫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者发现,在秘鲁偏远的亚马逊地区,每1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不经过医疗就可以抵抗狂犬病。
盘点:动物界十大吸血鬼
1.锥蝽也被称为“接吻虫”,这一听起来相当浪漫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独特的吸血方式。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脸等。它们所咬的伤口并无疼痛感,即使它们的体形很大,一次性吸得血很多。锥蝽也会传播南美锥虫病等疾病。 查尔斯-达尔文是较早了解并描述锥蝽吸血习惯的人。1835年,当他途经阿根廷时,曾经被锥蝽叮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