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ome Research:基因组所多功能转录因子CTCF国际合作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重大疾病基因组与个体化医疗实验室,“百人计划”方向东研究员项目组助理研究员渠鸿竹博士等合作开展的多功能转录因子CTCF(CCCTC结合因子-binding factor, CTCF)在染色质DNA上的结合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关系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学术论文在最新一期的Genome Research杂志发表...
Cell Research:孙颖浩发现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特异融合基因
孙颖浩教授 前列腺癌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位于男性恶性肿瘤首位,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该病发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前列腺癌有着明显的种族特异性,然而,产生这种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至今未明。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孙颖浩教授运用RNA-seq技术首次对中国人前列腺癌及癌旁组织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新型融合基因、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异构体和点突变。
Cell Research:朱学良研究组揭示细胞对错误折叠的G蛋白三聚体β亚基的处理方式
3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朱学良组的研究论文“Misfolded Gβ is recruited to cytoplasmic dynein by Nudel for efficient clearance”。 G蛋白三聚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由a、b和g三个亚基构成。
Cancer Research :新研究解析神经胶质瘤抑癌因子--miR-218
日前,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miR-218通过靶向多梳基因家族(Polycomb group genes, PcG)成员Bmi1,抑制了神经胶质细胞侵袭、迁移、增殖及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这一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在10月1日出版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主持这一研究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金卫林副研究员和第四军医大学的张永生教授。
Cancer Research:科学家发现癌细胞避免细胞死亡机制
2013年6月20日讯 /生物谷BIOON/--美国圣母大学科学家研究揭示了癌细胞如何具有逃避细胞死亡过程的能力。根据该发现有望能够开发出新的化疗方法来防止癌细胞扩散。 正常细胞从组织转移后会因脱离细胞外机制而出现细胞死亡现象,该现象称之为失巢凋亡。而癌细胞却可以避免该失巢凋亡现象,从一个组织转移到身体其他组织,该过程称之为癌细胞扩散。癌细胞脱离细胞外机制后如何生存的分子机制是个未知之谜。
Cell Research:斑马鱼胚胎中实现基因编辑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利用一种RNA导向的Cas9核酸酶在哺乳动物细胞和斑马鱼胚胎中有效实现了位点特异性基因编辑。相关论文“Genome editing with RNA-guided Cas9 nuclease in Zebrafish embryos”发表在3月26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Cell Research:陈勇彬研究员综述论文
Hedgehog(Hh)信号通路对胚胎发育和成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维持都十分重要,其功能的缺失常常导致各种肿瘤的发生,包括基底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结肠癌和肺癌等。Hh的受体蛋白是12跨膜蛋白Patched(Ptc),当与Hh结合以后,其对Hh信号通路信号传递分子,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Smoothened(Smo)的抑制功能得以释放,从而导致Smo被高度磷酸化并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
Cell Research:揭示Hedgehog信号通路在果蝇精巢干细胞稳态维持中的双重调控机制
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赵允和张雷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Dual roles of Hh signaling in the regulation of somatic stem cell self-renewal and germline stem cell maintenance in Drosophila testis”。
Cell Research:动物所研究发现一类高度富集于成熟精子的新型小分子RNA
成熟精子中RNA 的发现让科学家意识到精子不仅仅是运输父源DNA的载体,过去的研究已证实成熟精子所携带的一些miRNA能够影响早期胚胎发育及后代的性状。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成熟精子中是否还携带除miRNA之外其他种类的小RNA;对各种小RNA的生成及在成熟精子中的富集过程也知之甚少。
Cell Research:应激引起的p38活化有利于多能干细胞(iPS)的诱导
干细胞具有在体外大量增殖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潜能,可为再生医学的替代疗法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2006年以来,日美科学家利用病毒载体转染不同转录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等),成功将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因此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