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从斑马鱼中得到证实,终于找出影响癌症扩散的关键!
【血流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认为血流在癌症转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斑马鱼和人类中测试这种长期假说的新研究证实,循环血流影响循环肿瘤细胞最终在脉管系统中停滞并排出体内的位置,在那里它们可以形成转移。在4月9日发表在“发育细胞”上的一篇论文中,来自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所(INSERM)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斑马鱼胚胎模型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可以在整个脉管系统中被追
至少对洞穴鱼是有益的
2018年3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墨西哥洞穴中的肥胖的没有眼睛的洞穴鱼(cavefish)与患有一种遗传性的重症糖尿病的患者携带着相同的基因突变,并且在进食后经历类似于糖尿病的血糖激增和下降,但是它们是非常健康的。这一发现让人打开眼界,这是因为葡萄糖失调通常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这种鱼,而且实际上对它们是有益
罗氏Tecentriq联合Avastin及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肺癌显著延长生存期
2018年03月29日/生物谷BIOON/--瑞士制药巨头罗氏(Roche)近日宣布PD-L1免疫疗法Tecentriq(atezolizumab)治疗肺癌的一项III期临床研究IMpower150在中期分析时达到了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的共同主要终点。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在既往未接受化疗的晚期(IV阶段)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SCLC)患者中开
研究提出亚洲鳞齿鱼演化研究新观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详细研究了我国贵州、云南2.4亿年前的兴义亚洲鳞齿鱼的解剖学特征,解决了该古鱼类半个多世纪来令人困惑的分类学问题,提出亚洲鳞齿鱼不是鳞齿鱼类而是近鲱形类弓鳍鱼目的近亲(预言鱼目)的新观点。亚洲鳞齿鱼代表中国三叠纪预言鱼目最年轻的化石记录,其重新归类证明预言鱼目在华南海(古特提斯洋东部)至少存在四百万年的演化历史。预言鱼目鱼类可能起源于华南三
百济神州启动PD-1抗体在食道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全球3期临床
百济神州是一家处于商业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开发和商业化用于癌症治疗的创新型分子靶向和免疫肿瘤药物。公司1月31日宣布在一项评估其在研PD-1抗体tislelizumab (BGB-A317)作为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食道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潜在二线治疗的全球3期临床试验中实现了首例患者给药。此外,tislelizumab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肝细胞癌患者的全球3期临床试验以及用
西北太平洋三文鱼丧失大量遗传多样性
研究人员日前报告称,过去700年间,生活在西北太平洋的标志性物种——奇努克三文鱼已经丧失了2/3的遗传多样性。此项发现凸显了一种长久以来的担忧:未来的三文鱼种群可能因溪流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水坝建设以及上百万苗种从孵化场释放等一系列风险而遭到灭顶之灾,即便它们一直试图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遗传多样性通常对于物种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至关重要。以三文鱼为例,一些个体或者种群携带的基因可能
Nature Communication:食管鳞状细胞癌种族差异的分子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2017年11月17日,由复旦大学赵快乐课题组、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普瑞基准科技三方合作完成“基于食管鳞状细胞癌种族差异分子基础的挖掘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该项研究对316个中国病人进行了测序(全外显子组或靶向测序),并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的数据联合,在亚裔和白种人之间开展了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研究发现,
如何在斑马鱼完整胚胎样本中使用RNAscope®技术进行研究
科学家实现自由行为斑马鱼全脑功能光学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凯研究组(神经科学研究所)与温泉研究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合作完成的论文《自由行为下幼年斑马鱼快速全脑神经活动成像》发表在eLife上。该研究发展了一种新型三维在体成像技术——扩增视场光场显微技术(eXtended field-of-view Light Field Microscopy, XLFM),可以对斑马鱼幼体的全脑神经元进行高
墨西哥洞穴盲眼鱼启发治疗糖尿病新思路
连续数月,生活在墨西哥黑暗洞穴中的一种鱼都没有食物。在更长的时间里——千年来,它们甚至没有光,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眼睛退化,失去了皮肤色素。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奇怪的生物还有一种怪癖。为了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它们进化出了将营养转化为能量的极端方式。这些特征形成了诸如血糖大幅波动的状况,在人类中,这是Ⅱ型糖尿病的前兆。但在这些洞穴盲眼鱼中,这种变化是适应性的,并非疾病。这些穴居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