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细胞外囊泡调节巨噬细胞介导的损伤和修复反应
巨噬细胞通常分为经典活化(M1)和交替活化(M2)两种,分别表现为促炎和抗炎两种表型,这两种亚型之间的平衡在调节组织炎症、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通过小细胞外囊泡的释放(EVs)过程中发布的EV强调组织细胞能促进邻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极化可以反过来释放EVs和因素,可以促进细胞和组织炎症和压力伤害,反之亦然。这篇
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研究发现细胞外囊泡中富含lncRNA编码多肽/小蛋白且有疾病特异性
lncRNAs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碱基且不编码蛋白的RNAs转录本。近年来,越来越多实验证据表明,许多lncRNAs转录本中的小开放阅读框(small open reading frame,smORFs)可以编码多肽/小蛋白(smORF encoded polypeptides or microproteins),并在细胞Ca2+稳态、代谢和发育、应激信号
牛乳细胞外囊泡健康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日前,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易华西教授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王炯伟教授团队合作,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2020 IF: 11.556)上发表题为“Milk-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lleviate ulcerative colitis by regulating
Nat commun:应激诱导的分泌自噬通过增强MMP9的分泌来促进细胞外成熟
过度或长时间的压力会对体内平衡造成威胁。为了适应压力,从遗传和表观遗传机制到分子通路的激活,几种策略最终导致生理和社会反应的改变。
调节性T细胞外泌体智能递送VEGF抗体用于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朝阳医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基于调节性T细胞(Treg)来源的外泌体巧妙负载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通过新的递送模式以及新的拮抗机制,显着抑制了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进展。眼底新生血管的形成是
J Extracell Vesicles:细胞外囊泡介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和EV相关蛋白与COVID-19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由新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2019年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年)已导致一场全球大流行,感染和死亡人数不断上升。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治疗。在这里,作者比较了84例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SARS-CoV-2住院患者循环中大小细胞外小泡(EV)的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相关蛋白含
Hepatology:Panx1/P2X4途径控制HCV感染的肝细胞分泌含有miRNA的外泌体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包括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病的进展是由复杂的细胞间反应引起的。尤其是来自HCV感染肝细胞的外泌体和microRNAs(MiRNAs)通过促进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之间的细胞通讯而在肝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然而,HCV感染过程中外泌体和miRNAs分泌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D38缺陷通过抑制细胞外小泡介导小鼠血管重塑
CD38是哺乳动物细胞中降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主要酶。NAD水平降低与代谢综合征和衰老相关疾病密切相关。作者的研究表明,CD38缺失显著减轻了血管紧张素II (Ang II)诱导的小鼠血管重塑,表现为血压降低;血管中膜厚度、中腔比和胶原沉积减少;恢复了弹性蛋白的表达。然而,作者的骨髓移植实验显示,淋巴细胞中CD38的缺失导致对Ang ii诱导的
Nature子刊:口服牛乳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可诱导原发肿瘤衰老,但加速肿瘤转移
关于饮食中的细胞外小泡(EV)可以被消耗生物体的肠道吸收,并在各种器官中被生物利用,进而产生表型变化的观点是有很大争议的。在这里,作者从原料和商业牛乳中分离出EV,并通过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Western blotting、定量蛋白质组学和小RNA测序分析对其进行表征。口服牛乳来源的EV在小鼠体内能在严酷的肠道降解条件下存活下来,随后在多个器官中被
Small: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检测和图谱研究进展
外泌体被称为纳米大小的囊泡(30-200 nm),由许多类型的细胞分泌。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作为早期临床诊断和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常规检测方法灵敏度低,重现性差。近年来,有数百篇论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发表,以应对这些挑战。近日,复旦大学上海口腔医院的研究者在Sma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ecent Progress in De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