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雪涛团队开发人工白膜,修复阴茎损伤并恢复正常勃起功能
早在2020年6月,施雪涛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毛传斌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安庚教授等就曾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论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利用干细胞及3D打印技术
比XBB毒株传播更快的XBB1.5来了,它会是一个新挑战吗?
作为传播力强的新冠毒株XBB,其一出现就被广泛关注。截止目前,我国已发现的XBB及其亚分支有近200例。然而,最近美国又出现了更快的毒株XBB1.5。
新毒株XBB具有目前已知最强逃逸能力,二次感染风险或升高
目前XBB和XBB.1.5已传入我国,但尚未形成优势传播。近期国内的感染主要是由于BF.7(北方为主)和BA.5.2(南方为主)
科学家发现,一些百岁老人对阿尔茨海默病“毒蛋白”的聚集具有耐受性!
该研究表明一些百岁老人尽管具有高水平的AD神经病理表现,但仍能够保持较高的认知功能,一方面是对AD病理产物的积聚具有抵抗性,另一方面积是对积聚的AD病理产物具有耐受性,而挖掘其内在的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新
《神经元》:厦门大学团队破解小胶质细胞感知阿尔茨海默病“毒蛋白”之谜!
此项工作首次从生物力学的角度阐Piezo1介导了小胶质细胞对Aβ纤维硬度的机械反应。靶向激活Piezo1可以促进小胶质细胞对Aβ纤维的吞噬作用,进而缓解AD进程。
Cell子刊:Omicron新变体有更强的免疫逃避;北京本轮毒株BF.7传染性迄今最强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新的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其中一些突变株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或更强免疫逃逸能力
Cell子刊:开发出活体减毒DNA病毒疫苗来对抗DNA病毒感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阻止病毒感染的新方法:一种所谓的活体减毒、复制缺陷的DNA病毒疫苗,它使用一种称为 centanamycin的化合物来生成一种改良病毒,用于疫苗开发。
Cell:新研究发现一种强效抵抗寨卡病毒感染的人体IgM抗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纽约长老会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不寻常的抗体类型,即使在极小的水平上它也能中和寨卡病毒并使这种病毒感染在临床前模型中无法检测到。
局部用抗TNFα药物利卡明利单抗(OCS-02)滴眼液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探索性II期临床积极结果在Translational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TVST) AN ARVO
Oculis目前正计划开展利卡明利单抗(OCS-02)用于治疗非感染性前葡萄膜炎和干眼病(DED)的2b期临床试验。
The Plant Journal:揭示转录因子MsMYB741调控苜蓿耐铝毒的分子机制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全球栽培最广的豆科牧草,其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丰富,产草量高,有“牧草之王”之美誉。在我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