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默念就能“说话”,准确率最高 74%,还能守护内心隐私
一项新的研究精确定位与内部言语(inner speech, 人们脑海中的无声独白)相关的大脑活动,并成功以高达74%的准确率按指令解码该活动。
脑接机口实时解读“内心独白”,自带密码保护,防止隐私泄漏
这项研究代表着能够准确解码内部言语的脑机接口的重大突破,而且还提供了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来保护使用者的隐私,推动了其实际应用。
Cell:新研究指出人类scRNA-seq 数据集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应加强保护
利用不同实验室生成的数据,甚至用不同方法处理的数据,然后用它来将完全不同的匿名数据集中的个体关联起来,这种能力相当惊人,而且凸显了单细胞数据的真正隐私问题。
2021年首届隐私保护计算大赛隆重开启 ——开拓数据要素市场化时代的新蓝海
首届隐私保护计算大赛隆重开启!现诚邀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拓数据要素市场化时代的新蓝海!2021年10月15日正式开启报名通道(关注“隐私保护计算大赛”公众号)。隐私保护计算大赛,等你来战!
Science:如此多的人接受DNA测序会危及其他人的隐私
2018年10月20日/生物谷BIOON/---每个人的DNA序列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对那些希望保留自己基因隐私的人来说,这可能还不够独特。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以色列和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从一开始所有接受DNA测序的美国人提供他们的DNA样品和一些基本事实,比如他们居住在哪里和他们的年龄是多大,那么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可通过他们的名字加以识别出。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0月11日在线发表在Scie
基因数据噪音或可保护患者隐私
大型基因组数据库对于科学家寻找同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对于贡献了DNA的人来说,这会带来隐私风险。一项2013年的研究显示,黑客能利用网络上公开可用的信息,从被匿名的基因组数据中辨别出人
指纹识别技术(Touch ID)的启示:隐私泄露隐忧
iPhone5s上市以来的持续热销也让TouchID(指纹识别技术)愈加深入人心。但追溯人类历史文明,密码的历史几乎和文字是同时诞生。若看密码诞生的初衷——一都是为了信息安全考虑,无论是身份验证、信息加密、或是上情下达传递信息。在几千年的人类密码历史中,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甚至是血液加密,都旨在保护着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