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C:胡红雨等提出辅伴侣蛋白调节HSP70的ATP酶活性的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在线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胡红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The C-terminal Helices of Heat Shock Protein 70 Are Essential for J-domain Binding and ATPase Activation”。
JBC:H2Bub1促进Set1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复合体的活性
组蛋白H3第四位赖氨酸的甲基化(H3K4me)对真核生物转录活性的染色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组蛋白H2B单泛素化(H2Bub1)是另一个与转录有关的组蛋白修饰。研究发现,在酵母、果蝇以及一些人类细胞系,H3K4me通过H2Bub1被全面的刺激。
Nat Stru&Mol Bio:刘迎芳等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获进展
ZAP氨基端(N-ZAP)三维结构图 3月11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刘迎芳研究组和高光侠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抗病毒蛋白ZAP活性区域的晶体结构与功能研究(Structure of N-terminal domain of ZAP indicates how a zinc-finger
:揭示钙粘附蛋白-11活性丢失导致肿瘤转移至淋巴结
基于PDB文件2a4c并利用PyMOL构建出钙粘附蛋白-11(cadherin-11)结构图,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肿瘤转移导致90%癌症病人死亡。理解这种过程的作用机制是癌症研究的首要目标之一。肿瘤转移过程涉及一系列连接在一起的步骤,从而使得原发性肿瘤侵袭周围组织,最终在全身扩散。肿瘤发生转移时侵袭的首批组织之一就是肿瘤周围的淋巴结。
HIV表面一种重要蛋白结构被解析
2013年11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美国的一组科学家解析出了HIV表面一种重要包膜蛋白质结构。这种包膜蛋白决定了HIV进入人体细胞和感染的功能。这一成果发表在Science Express上。研究人员介绍道,这是第一次人类解析出一整个包膜蛋白结构,此前的研究主要是解析包膜蛋白的某一个亚基结构。这一成果使人类能够更好的认识HIV表面结构,有利于未来艾滋病病毒疫苗研发。
Cell:开发出新型工程化蛋白用于检测大脑细胞的生物电活性
2013年8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使用果蝇模型首次揭示了一种新型的遗传工程化的蛋白质,其可以被用于监测个体大脑细胞中的生物电活性,这就为未来绘制多种动物的大脑细胞活性图谱,以及研究神经性障碍疾病提供了希望和思路。
2012年蚕丝学研究盘点(5)——蚕丝蛋白稳定药物活性
蚕丝蛋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做了很多年,也在很多方面作了应用研究的尝试,其中组织工程上的应用最多,其次是药物分子的递送。但该研究是利用蚕丝蛋白帮助药物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稳定活性。 在2012年的PNAS期刊上,美国Tufts大学的科研人员发表了一篇利用蚕丝蛋白稳定药物活性的文章。文章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一种防止抗生素和疫苗的活性在常温的运输过程中衰减的方法。
Diabetes: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性降低细胞炎症
绝大多数Ⅰ型糖尿病、无胰岛素抗体和低水平C肽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器官移植后糖尿病,胰腺疾病或胰腺切除导致的糖尿病等4类患者,适合进行成人胰岛细胞移植。胰岛腺移植作为1型糖尿病根治手段之一,近年来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然而,移植后的胰岛细胞会遭到破坏,以及产生炎症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虽然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和白细胞的迁移,但其对移植的胰岛细胞的作用却尚未明了。
PNAS:解析重要表面蛋白
来自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hape change in the receptor for gliding motility in Plasmodium sporozoites”的文章,完成了疟疾发生的重要表面蛋白的结构测定,并从中获得了功能启示。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