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Immunol:科学家揭示慢性感染患者机体中免疫细胞发生“耗竭”的分子机理
2021年7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T细胞耗竭与机体未能清除慢性感染和恶性细胞直接相关,确定T细胞耗竭和恢复活力的分子机制对于改善免疫治疗方式非常必要。慢性病毒感染和癌症会促使免疫系统中的杀伤性T细胞出现功能障碍或耗竭,从而使其不再能像正常记忆T细胞一样对感染入侵者或异常细胞做出反应。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
J Invest Dermatol: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PD-L1/2或是关键的免疫系统分子
2021年7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PD-1是一种免疫调节受体,其能结合受刺激的抗原呈递细胞所表达的PD-L1或PD-L2分子。T细胞是人类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应对机体外来入侵者时,多种T细胞亚群主要负责几个功能,包括杀灭感染的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来告诉其它免疫细胞应该去哪里以及应该做什么。不同类型的T细胞和免疫细胞通常以细胞表面存
FASEB J:特殊αCT1分子或能通过改变疤痕形成细胞的行为来修复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基质
2021年7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多中心的对照II期临床试验结果,与对照疤痕相比,利用一种名为αCT1的分子来治疗手术疤痕或能展现出长期的外观改善,这一研究结果或能帮助外科医生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FASEB Journal上题为“The connexin 43 carboxyl terminal mim
PLoS Genet:揭秘细胞控制基因沉默的分子机制
2021年7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非蛋白编码的小RNAs主要参与到了在染色质水平上控制基因组的通路,在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中,小干扰RNAs(siRNAs)是异染色质忠实繁殖的必要条件,而异染色质存在于中心层周围的重复区中;与重复的DNA相反,蛋白质编码基因对siRNA所介导的异染色质的形成并不敏感
Nat Biomed Eng:揭示扩散到淋巴结中的癌细胞躲避宿主机体免疫破坏的分子机理
2021年7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强烈而持久的抗癌免疫反应与抗肿瘤引流淋巴结中产生的活化癌症特异性T细胞直接相关,然而,癌细胞仍然可以定植于淋巴结中并驱动肿瘤进展。淋巴结对于机体抵御肿瘤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但矛盾的是,能扩散或转移到淋巴结中的癌细胞往往会躲避免疫细胞的清除作用。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medical En
Cell:揭示大脑脉络丛的细胞和空间图谱
2021年6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脉络丛(choroid plexus)曾经仅仅被视为沐浴大脑和脊髓的脑脊液(CSF)的生产者,如今人们知道它在大脑发育和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位于充满CSF的脑室中的脑组织叶向CSF分泌有指导意义的线索来调节大脑发育。它们还作为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之间的一个重要屏障发挥作用。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Maria Le
SARS-CoV-2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介入治疗
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给全球经济和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挫折。SARS-CoV-2具有异常高的传播能力和极其广泛的组织向性。然而,维持这种程度的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仍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SARS-CoV-2如何通过各种受体(如ACE2、neuropilin-1、AX
Genome Biology:开发出单细胞基因组单分子测序新方法
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scWGS)可以有效揭示生物样品中不同细胞之间的异质性,并系统鉴定单个细胞的基因组中发生的遗传变化,例如拷贝数变异(CNV)和点突变(单核苷酸变异,SNV)等。过去十年,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多种单细胞基因组扩增技术,例如简并寡核苷酸引物PCR扩增技术(DOP-PCR)、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DA)、多重退火和基于环的扩增循环技术(MALB
Cancer Imaging:构建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风险图谱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基本类型之一,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其肿瘤倍增速度更快,恶性程度更高。放化疗是小细胞肺癌首选治疗方案,然而即便治疗后肿瘤得到完全缓解,小细胞肺癌也极易发生转移。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对患者进行预防性脑照射,即在未发现脑转移时,对脑部进行放射治疗,消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可将小细胞肺癌的脑转移发生率降低54%,从而显着提升
Small: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检测和图谱研究进展
外泌体被称为纳米大小的囊泡(30-200 nm),由许多类型的细胞分泌。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作为早期临床诊断和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的巨大潜力。常规检测方法灵敏度低,重现性差。近年来,有数百篇论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发表,以应对这些挑战。近日,复旦大学上海口腔医院的研究者在Sma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ecent Progress in De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