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学家揭开基因“功能组”奥秘,利用在线资源描述了2万多个人类基因的功能
如今这一最新的里程碑在知识库中能提供一种新的资源,并利用进化模型来使这一工具更加强大;这种方法就能允许研究人员将收集自人类基因的实验数据与模式生物(比如小鼠和斑马鱼)中相关基因中获得的数据相结合。
Nature:科学家有望利用人工智能建模来应对全球传染性疾病大流行
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总结了AI在疾病大流行领域应用的一些局限性,并就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如何最有效地利用AI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J Immunol:科学家开发出能靶向作用并杀灭HIV的新型自然杀伤性细胞策略
为了改善抗体的结合,研究人员开发出了CD64阳性的自然杀伤性细胞,其能可靠地结合抗HIV抗体从而靶向作用并杀死HIV阳性细胞,本文研究为抗HIV NuKES的临床试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科学家发现,血浆p-tau217能够提前10年“预言”认知障碍
基于215人的前瞻性研究队列进行分析,发现血浆p-tau217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预后标志物,在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群体中识别未来10年内可能发展为轻度认知障碍的个体。
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科学告诉我们,最具吸引力的男性体型是BMI23-27、体脂率13%-14%;而全球“推崇”的最具吸引力女性体型BMI却低于19,有一种“越瘦越美”的畸形审美。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与患肠癌风险降低56%相关
我国研究人员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对于身患炎症性肠病的成人而言,二甲双胍的使用与肠癌风险显著降低有关,而且这种相关性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科学家开发AI风险预测模型,用于设计结直肠癌术后个性化治疗方案,降低成本提升效果
研究者对比了模型建议与临床医生的判断,分析结果显示仅有4.6%的案例需要调整,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PNAS:中国科学院肖武汉课题组发现蛋白SMYD3抑制抗病毒免疫反应
这项研究揭示了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MYD3在调节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作用,并为影响其激活的IRF3的调节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中国科学家首创溶瘤疗法,给癌细胞打上“猪”的标签,发动免疫猛烈抗癌
这项研究成果,创新性地将超急性排斥反应理论反向应用于抗肿瘤领域,开发出新型广谱溶瘤病毒疗法,并在早期临床研究中初步证实了NDV-GT的疗效和安全性。
Nat Commun:科学家开发出能绘制调节性T细胞相互作用图谱的新型免疫探测技术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scSPOT是一种具有可扩展性、强健且广泛适用性的工具,其能被用来更好地理解Tregs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功能并帮助筛选特殊的治疗性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