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类肿瘤组织细胞簇用于癌症药敏检测研究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工学院席建忠教授课题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团队联合,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7.2)《科学转化医学杂志》杂志上发表题为“Patient-Derived Tumor-Like Cell Clusters for Drug Testing in Cancer Th
Science子刊报道个性化血液测试准确检测血液中的肿瘤DNA
2020年6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许多癌症,特别是早期癌症,可以通过切除肿瘤来治疗。但即使在肿瘤被切除后,癌细胞仍有可能留在体内,癌症还会复发。目前,患者要接受定期检查、扫描和血液测试,以便医生监测他们的病情,并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但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根据患者肿瘤DNA的基因组信息做出治疗决定。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更重要的是,每
Nature子刊:新型造影剂助力肿瘤早期检测!可以检测微小的肿瘤灶!
2020年5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 /--早期发现肿瘤对治疗癌症非常重要。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在利用磁共振成像从正常组织中找出非常小的肿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项研究发表在5月25日的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在磁共振成像(MRI)上产生信号的化学探针可以用来定位和成像肿瘤。这项新的研究是基于一
肿瘤外泌体microRNA高灵敏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孙佳姝课题组在肿瘤外泌体microRNA高灵敏检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Thermophoretic Detection of Exosomal microRNAs by Nanoflares”于 2020年3月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
抑制肿瘤耐药基因会削弱抗癌免疫反应,并非抗癌最佳方法!
2020年5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对大多数癌症患者来说,不幸的现实是,他们将面临一种或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这些药物是用来消除他们的疾病的。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一旦患者的肿瘤对一种化疗产生了耐药性,那么它也更有可能对其他化疗产生耐药性,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称为多药耐药性的难题。一旦患者达到这个程度,预后往往很差。在过去的35年里,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实验
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产品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创新产品“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的注册。原 理为:Septin9 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 荧光探针法)包括 2 个步骤。第 1 步,先用血浆提取试剂盒(M5-02-001)从血浆中把游离的 DNA 提取出来后再用亚硫酸盐进行转化;第 2
肿瘤外泌体microRNA高灵敏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孙佳姝课题组在肿瘤外泌体microRNA高灵敏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 2020年3月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含有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纳米尺度(30-150 nm)脂质囊泡,通过运输活性分子参与细胞通讯,是肿瘤液体活检的靶标之一。microRNA是一种长度约为22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
多重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案 -- 毛细管电泳基因分析仪
基于毛细管电泳基因分析平台的检测系统,是实现多重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高效手段之一。该检测方案使用多重荧光片段分析技术,对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片段同时进行分离和检测。可实现一次取样、一个样本、一次实验检测多种复合感染病原微生物。同时,利用Sanger 测序金标准技术平台可对病毒序列进行测序,确认病毒序列,实现一个检测系统,双重确认。点击了解:更多产品信息和应用点
PNAS:原位基因工程化肿瘤细胞显著增强抗癌免疫反应
2020年3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癌症免疫治疗在近年来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但仍然难以找到高效和广泛适用的方法。此外,不需要对肿瘤抗原、体外细胞操作或细胞制造、直接采用一种产生患者特异性内源性细胞进行治疗的方法,可以显着降低成本并扩大可及性。近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基于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可降解的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原
预测冠心病 传统方法不输基因检测
血压、胆固醇水平、糖尿病、吸烟状况等,都是人们熟知的能够反映心血管风险的传统因素。随着对疾病的不断深入了解,科学家们也正在尝试通过基因检测来预测风险。但在预测效果上,遗传学信息是否优于传统风险因素?《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新发表的两项研究给出了相似的答案——目前而言,基因检测的额外获益有限,传统指标预测冠心病风险不仅久经考验,当下相比新型方法依然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