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膜融合研究方面获进展
2月1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课题组、胡俊杰课题组和美国科学院院士JodiNunnari课题组合作的研究论文“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trimeric assembly of the mitochondrial dynamin-like GTPase Mgm1”。该研究解析
Nature:利用肺肿瘤线粒体活性预测肿瘤对药物的反应
2020年2月13日讯 /生物谷BIOON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onsson综合癌症中心和David Geffen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这种方法可以追踪肺肿瘤中的线粒体活动。其活动水平可能预测哪些肺癌患者对以线粒体功能为靶点的I型复合物抑制剂有良好反应,以及哪些患者可能对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抵抗性。在这项研究之前
Science:一项针对狗的研究提示着基因疗法中使用的AAV病毒载体可能会导致癌症风险
2020年2月11日讯/生物谷BIOON/---正当基因疗法最终似乎不负人们之所望的时候,一项研究使得人们对病毒载体存有一种持久的担忧。许多研究工作都依赖于一种病毒载体将治疗性基因导入患者体内。这种病毒载体是腺相关病毒(AAV)的简化版本,被认为是安全的,这是因为它很少将它携带的人DNA片段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然而一旦整合,它可能激活致癌基因。但是一项患
Nat Genet:揭秘线粒体基因组奥秘 或有望帮助开发多种癌症新型疗法
2020年2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对细胞的能量工程—线粒体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线粒体在肿瘤发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深入研究线粒体的基因组对于揭示肿瘤发生机制及开发新型疗法至关重要。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Mol Ther:研究揭示基因治疗AAV载体进入细胞的机制
近日,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种腺相关病毒载体(AAV),一种用于体内基因治疗的最常用病毒载体的新型细胞进入因子,并显示出将遗传疗法转移到受影响组织的希望。
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获进展
2020年1月8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研究员付巧妹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合作完成的关于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6例
Science:新研究揭示VDAC蛋白寡聚体促进线粒体DNA释放和自身免疫反应
2020年1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免疫系统利用它的线粒体自我刺激针对感染的先天性反应和适应性反应。活性氧(ROS)、具有免疫原性的线粒体DNA (mtDNA)甚至整个线粒体都在一个微妙的平衡中局部动员起来,从而产生炎性作用的热点。当这些过程的正常限制性反馈受到破坏时,破坏性的自身免疫反应常常就会出现。免疫系统不正常的一个常见迹象是血液中存在抗线
两篇Cell从结构上揭示牛痘病毒增殖机制,有望开发出更好地用于治疗癌症的病毒载体
2019年12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让病毒增殖,它们通常需要被感染细胞的支持。在许多情况下,在感染附近的其他细胞之前,只有在宿主细胞的细胞核中才能找到它们复制它们自己的遗传物质所需的材料。但是并非所有病毒都能进入细胞核中。一些病毒停留在细胞质中,因此必须能够独立地复制它们的遗传物质。为此,它们必须带上它们自己的“加工零件”。在这个过程中的关
Poxel/住友imeglimin III期项目成功完成,靶向线粒体能量,2020年申请上市
2019年12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Poxel SA是一家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开发用于治疗包括2型糖尿病在内代谢疾病的创新疗法。近日,该公司与合作伙伴住友制药(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联合公布了新型口服降糖药imeglimin关键性III期TIMES 2研究的阳性顶线结果。TIMES 2是imeg
中国科学家发现保护线粒体新化合物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
豆状结构的线粒体是三磷酸腺苷(ATP)的来源,而ATP是生物体内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当线粒体受损时,神经系统疾病就会迅速恶化,导致了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如中风和帕金森症。鉴于线粒体损伤在几种常见和毁灭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发保护线粒体的药物至关重要。近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相关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