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团队发现,亚精胺能够增强线粒体自噬,恢复衰老卵母细胞质量和数量
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卵母细胞对亚精胺的浓度比较敏感,较高的剂量反而会给卵子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亚精胺具体如何补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利什曼病感染严重程度与皮肤微生物组相关的宿主免疫特征有关
根据美国和巴西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皮肤微生物组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似乎会影响利什曼病感染个体的疾病严重程度并延迟愈合时间。这种疾病是由白蛉传播、原生动物寄生虫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皮肤病。
Science:操纵线粒体电子流动竟可增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的能力
免疫疗法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许多患者对这种疗法没有反应。因此,癌症研究人员正在寻找优化免疫疗法的新方法,以便让它对更多人更有效。
Nature子刊:孙宇团队发现衰老细胞代谢调控关键机制,揭示其对肿瘤等增龄相关慢病的深刻影响
研究团队随后选择在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从体内解剖肿瘤,而这是耐药性克隆出现之前的一个重要时间点。与安慰剂组相比,MIT本身导致癌细胞显著的DNA损伤和凋亡。
Breast Cancer Res:识别出与三阴性乳腺癌疗法后患者疾病缓解相关的特殊基因特征
来自梅奥诊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一组特定的17个基因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其或许与三阴性乳腺癌治疗后患者的病情缓解有关。
研究发现转录因子E4F1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和代谢维持精原干细胞自我更新
精原干细胞是维持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稳态和持续精子发生的基础。此类细胞数量稀少,必须通过自我更新保持自身数目相对恒定,同时通过定向分化提供大量细胞参与生精过程。有研究揭示了精原干细胞核心微环境因子和一批关
Cell:研究解析免疫特性的蜕膜基质细胞介导妊娠早期子宫微环境的建立和稳态维持
怀孕过程包括配子产生、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胚胎着床、子宫内膜蜕膜化、胎儿和胎盘发育以及最后的生产。胚胎着床是胎儿与母体的首次接触,着床后的子宫内膜细胞发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即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最后形
王育才团队提出肿瘤纳米药物递送新理论,突破基底膜屏障,提高递送效果
该研究表明,基底膜代表了一个被忽视但重要的纳米颗粒屏障,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开发工程化策略在必要时克服或维持这种障碍。该研究还挑战了经典的EPR效应,提出了纳米药物肿瘤递送新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者们揭示了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铁调控诱导铁死亡
胃癌(GC)是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重大健康负担,是2020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新辅助放化疗和胃癌根治术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转移和复发,不可切除胃癌患者的总体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