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精神病学》:科学家发现产后抑郁的潜在血液标志物!
这项研究证明PPD患者的细胞外RNA通信被广泛改变,EV mRNA的改变富集在与自噬过程相关的基因中,主要涉及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与自噬相关的EV mRNA通信中断可能是PPD的潜在病理。
Science Advances:发现植物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重要新组分
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可塑性发育等多个方面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很多重要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茉莉素、油菜素内酯和独脚金内酯的信号通路得以解析
Med Res Rev:多巴胺D2受体配体治疗神经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多巴胺D2亚型受体(D2R)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帕金森病(PD)和焦虑等典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靶点,这些疾病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许多人。最近,D2R成为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一个有趣的靶点。
《自然·神经科学》:西安交大杨铁林/郭燕团队证实,脑影像表型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研究人员通过双向两样本MR分析,揭示了脑影像表型与精神疾病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有助于在脑影像上更好地预测和干预精神疾病的潜在风险,有助于精神疾病的早期预防、病因诊断和治疗。
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揭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失眠在发生率和临床相关症状上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眠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男性为17.3%,女性为26.3%)。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患者中,失眠与PANSS阳性症状、PANSS抑郁因子、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相关;
Nature Neuroscience:西安交大杨铁林团队揭示脑影像表型与精神类疾病风险的因果关系
精神类疾病是一组脑功能紊乱的复杂疾病,会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受到干扰和破坏。全球约有数亿人患有不同的精神障碍,被列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近年来,脑影像学数据在脑疾病和功能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
Cell:莫名感觉很疲倦,或许已经严重精神内耗了!
你是否每天都感觉很疲惫?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感觉不会因为你补觉、躺平就消失,而是从早到晚如影随形缠着你。你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胡思乱想,身心俱疲。
Science:科学家或有望利用肠道微生物来开发治疗人类精神疾病的新型疗法
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或许有望帮助开发治疗人类精神疾病的新型疗法。
《科学通报》在线发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精神性假性晕厥如何鉴别?”
详细的病史采集、查体和基本的心电图检查是建立准确诊断重要基础,临床特征量化评分系统可提高初步鉴别诊断的效率,期待后续研究可提出更多利于临床推广和高效的鉴别手段。
研究发现阴性症状与认知损伤的关系在精神分裂症缺陷综合征亚型中存在差异
缺陷组患者的神经认知和共情能力相比于非缺陷组的患者更差。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阴性症状可能在缺陷组和非缺陷组的认知中发挥不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