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为什么国宝大熊猫会有棕色的,是白化病吗?PNAS最新研究:揭开中国陕西秦岭棕白色大熊猫之谜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全球罕见的棕色大熊猫的毛色变异由Bace2基因缺失突变导致,并通过减少黑素体数量和大小的方式使得原本的黑色毛发呈现棕色,为圈养繁育棕色大熊猫提供了关键的科学基础。

2024-03-17

Science:从基因组角度预测珊瑚的白化反应

2020年7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全世界的珊瑚礁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遭受损失。海水温度的升高,哪怕只是略微高于长期最高温度,都会诱发白化(bleaching)---珊瑚宿主与它们的细胞内的光合双鞭毛虫(photosynthetic dinoflagellate)之间的共生关系受到破坏。由于这些共生物种(指的是光合双鞭毛虫

2020-07-19

Cell:在细胞分裂时,组蛋白化学修饰也可遗传,并在维持后代细胞身份中起关键作用

2019年11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不仅DNA的遗传,而且包装DNA的蛋白发生的变化的遗传在细胞增殖时维持它们的身份。这项研究揭示了在发育期间,每个细胞进行增殖而产生两个子细胞时,它们将它们的身份传递给下一代细胞。这些研究人员说,所有细胞都具有一套相同而又完整的DNA,但是每个细胞经编程后激活或沉默某些基因,从而确定它们是

2019-11-18

新西兰纯黑几维鸟出现罕见白化变种

这只罕见的白色几维鸟破壳而出时,野生动物中心的管理人员都大吃了一惊 这只不会飞的雏鸟将由人工抚养长大 不会飞的几维鸟一般都是褐色的,就像照片里的这只 北京时间12月30日消息,这只十分罕见的几维鸟彻底颠覆了它的“纯黑”血统,因为它的羽毛雪白,没有一丝杂色。对孵化出该鸟的新西兰普卡哈山布鲁斯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的管理员来说,这只不会飞的鸟儿与众不同的颜色为他们准备了一个白色圣诞节。

2015-03-27

澳大利亚发现两只罕见白化袋熊

白化袋熊艾斯和波拉被发现在澳大利亚内陆的南部地区徘徊 在澳大利亚塞杜纳附近的田野上发现它们时,两个小家伙又累又饿 营救中心经理瓦尔-萨尔蒙和经她照顾恢复健康的两只白色袋熊在一起 北京时间2月8日消息,南毛鼻袋熊又名“灌木推土机”,在澳大利亚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大草原很常见。 这种动物生活在像迷宫一样的地下洞穴里,体长大约可达40英寸(1.02米),高14英寸(35.56厘米)。

2015-03-27

澳大利亚发现罕见新种白化活板门蛛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澳大利亚发现一种新种白化活板门蛛,令科学家感到震惊。西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马克-哈维表示:“看到它的白脑袋,我差点被吓倒在地。”由于体内仍有一些色素,新发现的活板门蛛并不是真正的白化病患者。它的身体呈褐色,与其他活板门蛛一样。 这种新种蜘蛛体宽1.2英寸(约合3厘米)。在以一种新物种身份被描述前,它将一直被称之为“白化活板门蛛”。

2015-03-26

JACS:膜蛋白化学全合成及单分子通道检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郑基深在清华大学教授刘磊和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田长麟共同指导下发展了膜蛋白化学全合成新方法,合成了全长流感病毒通道蛋白M2及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蛋白Kir5.1膜嵌入结构域,并和强磁场中心的博士生余木合作,应用单分子通道检测方法实现了化学全合成的跨膜通道蛋白的功能检测。

2014-03-19

Traffic:李巍等溶酶体运输机制和白化病研究中获进展

溶酶体运输是囊泡运输的重要环节,它参与溶酶体及相关细胞器发生、蛋白质等的降解与信号转导活性的调节、细胞分泌等重要细胞功能。已知参与溶酶体运输过程的蛋白质复合体有多种,如AP-3,HOPS,BLOC-1,BLOC-2,BLOC-3,ESCRT等,这些复合体在货物分子的分选和溶酶体运输中发挥精细的分工与协作,形成有条不紊的的分子网络,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2012-11-18

藻类基因组有望解开珊瑚白化之谜

根据新华社7月12日报道,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12日发表公报称,其研究小组成功破译了一种与珊瑚共生的单细胞植物虫黄藻的基因组,这一成果将有助于探究正在全球蔓延的珊瑚白化现象的原因。 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研究员将口荣一率领的研究小组,对生活在加勒比海的虫黄藻进行培养,然后提取出DNA,花费两年时间分析了虫黄藻的约6亿个碱基对的序列,确定其拥有约4.2万个基因。

2013-07-15

JID:利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出了一个新白化病基因

眼皮肤白化病(OCA)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全世界的流行率约为1/17000,人群携带率约1/65,为我国北方地区相对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该病表现为皮肤、毛发和眼的黑色素减少或完全缺失,通常伴有畏光、斜视、眼球震颤等,可导致视力低下或丧失,是导致先天性眼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已明确的人类OCA的致病基因有非综合征性OCA 基因4个和综合征性OCA 基因13个。

201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