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恶性疟原虫体外系统进化揭示了这种疟原虫产生耐药性的关键决定因素
作者分析了在实验室中进化出的724种恶性疟原虫的基因组,这些恶性疟原虫对118种不同的抗疟疾化合物具有耐药性,其中既包括已有的药物,也包括新的实验药物。
Science:科学家首次直接解析疟原虫受精复合体,开辟疫苗设计新路径
研究团队揭示了Pfs230和Pfs45蛋白质结合的关键接触点。当通过基因编辑去除这些接触点时,疟原虫受精失败且传播被阻断,这为新疫苗靶点提供了明确方向。
Science:对恶性疟原虫性发育的深入了解为阻断疟疾传播提供了机会
这项新的研究为免费提供的疟疾细胞图谱(Malaria Cell Atlas)增添了新的内容。该图谱为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信息,用于研究和开发追踪疾病的工具。
Cell:人芽囊原虫与心血管健康及体脂指标之间存在正向联系
来自特伦托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来自全球超过5万名个体进行分析后发现,人芽囊原虫携带者或许与机体良好的心血管健康和体脂减少指标有关。
32国5万余人分析显示,携带芽囊原虫竟与更健康的饮食和更好的心脏代谢特征有关
芽囊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有多种不同亚型(ST),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分布,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更高,可达100%。根据2000年的数据,美国感染率约为23%。
Nat Commun | 厦门大学李剑课题组发现疟原虫抗药的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并解析了一种新的疟原虫抗药机制:UBP1位点突变→凝聚体及酶活性受损→泛素化水平升高致使MDR1从消化泡膜易位至细胞质膜→药物外排→抗药性产生。
Cell Metabolism:伊塔康酸通过增强单核细胞衍生树突状细胞中由 mtDNA 介导的 PD-L1 表达,以损害对疟原虫的免疫控制
该实验首次展示了伊塔康酸在调节免疫反应和提高寄生虫感染易感性方面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演化出多种“劫持”IgM的分子机制
疟疾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共计约有2.41亿人感染疟疾,造成约62.7万人死亡[1]。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中恶性疟原虫致死率最高。
J Immunol:揭示利什曼原虫劫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建立感染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利什曼原虫是如何隐藏在体内导致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的。这些微小的寄生虫由受感染的沙蝇携带。利什曼病被认为是一种热带疾病,每年有
Nature:在体外成功生产传染性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地在体外---在不需要蚊子的培养皿中---制造传染性PfSPZ,在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以便最终满足了数亿至数十亿人的疟疾接种需求方面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