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B3GNT5转录和糖基化水平升高促进乳腺癌侵袭性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是乳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亚型,具有侵袭性,且无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然而,其攻击性行为背后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2022-05-25

啤酒和烈酒或致内脏脂肪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适量饮用白葡萄酒可能有助于抑制年长白人中与年龄相关的骨矿物质流失。

2022-05-09

大规模研究揭示:经常喝牛奶,与中国人癌症风险升高有关,尤其是肝癌和乳腺癌

该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而非随机对照试验,因此所观察到的关联性并不能用于确定乳制品摄入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2022-05-07

Nat Aging:逆转支链聚糖升高可让年老的T细胞返老还童,有望降低老年人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按年龄和性别分析了T细胞群体,结果表明有性别差异,这提示着逆转老年人免疫功能障碍的有效干预措施可能需要有性别特异性的策略。

2022-04-15

Molecular Plant:研究揭示温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病原菌互作团队,揭示了温度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机制,为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到流行,取决于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三要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全球气温升高是未来几十年

2022-03-15

诺华Kesimpta治疗的MS成人患者中:严重COVID-19感染风险没有升高!

数据显示,接受Kesimpta治疗的MS患者,其COVID-19结果与普通人群没有什么不同。

2022-03-22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现大气超细颗粒物短期暴露与血糖升高的关联及机制

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UFPs),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0纳米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的关键毒性组分。虽然其质量微乎其微,但对大气颗粒物的数量贡献极高。大气中的超细颗粒物可被人体吸入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并扩散到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损伤。因此,超细颗粒物暴露的健康效应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目前为止健康效应的证据

2022-03-15

Diabetes Care:太晚吃饭会影响糖耐量及降低胰岛素水平,该影响或许与褪黑素水平升高相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顿该吃什么,怎么吃才健康,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非常多的探索。就饮食节律而言,已有一些小型人群研究及动物研究证明太晚吃晚饭会损害身体健康,增加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等[1,2]。但目前仍然缺乏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研究证据来证明这一结论。近日,来自哈佛大学的Frank A J L Scheer及Ri

2022-03-13

Ecological Monographs:揭示蜥蜴能量代谢对温度驯化响应的纬度格局与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适应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副研究员孙宝珺等在Ecological Monographs上在线发表题为Higher metabolic plasticity in temperate compared to tropical lizards suggests increased resilience to clima

2022-02-15

万人10年随访,超加工食品摄入过量与心血管病史者全因死亡风险升高38%有关

我们身边真是太多重油、重盐、重糖、重添加剂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想要避开它们着实不易。所谓UPF,是指那些工业化生产,至少包含5种添加剂的食品。饼干、糖果、方便面、碳酸饮料都是典型的UPF。多数UPF营养价值低,能量密度高,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速衰老,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

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