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发现水稻P450家族基因调控细胞死亡新机制

 11月15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在The Plant Journa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isruption of EARLY LESION LEAF 1, encoding a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nduces ROS accumulation and celldeath in rice 的研

2020-11-18

植物木质部耐栓塞能力研究获进展

过去一段时间中,全球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森林衰退和树木死亡。关于干旱诱发树木死亡的机制及如何预测未来森林的响应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极端干旱诱发的木质部栓塞(即导管或管胞被气体填充失去水分传导功能)被认为是引起树木死亡的重要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物种在干旱中的表现与其木质部的栓塞抗性(P50,发生50%栓塞时候的水势)密切相关,因此,P50的大小被寄

2020-11-11

PNAS:研究揭示神经元吸收Beta淀粉样多肽的机制

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标志之一是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形成,它们聚集在大脑的神经元之间。然而,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已经从这些不溶性斑块转变为可吸收到神经元中并且具有高度神经毒性的淀粉样β的可溶性形式。

2020-11-04

研究发现鸟类葡萄糖转运蛋白家族基因的丢失与功能补偿

 研究表明,鸟类丢失了许多在其他脊椎动物中保守的功能基因。人类与小鼠缺失这些功能基因通常会致死或致病,而鸟类并不表现出相应病症。因此,探索鸟类如何应对基因缺失引起的生化与生理功能丧失,对理解鸟类适应进化与人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此方面有两种假说:一是功能基因缺失与鸟类特化性状有关,如丢失UCP1和KIRREL2基因可能造成鸟类非颤抖性产热丢失和

2020-11-09

华南植物园研究发现中国乌龙茶香气酶促形成机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没有甘甜的果实,却牵动全球60多个国家的经济,影响30亿人口的生活。中国是最早发现与利用茶树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自神农尝百草以来,这种来自中国的神奇树叶,经过不断的变化,已形成了至今的六大茶类。六大茶类主要是根据茶叶加工方式的不同划分为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黄茶和黑茶。其中,乌龙茶,亦称青茶,是六大茶类中

2020-11-09

葛兰素史克/Medicago佐剂植物源性COVID-19疫苗启动2/3期临床试验!

这是GSK合作的多款COVID-19候选疫苗中第一款进入2/3期临床试验。

2020-11-15

研究揭示苔藓植物古多倍化历史及重复基因保留特征

 藓类植物,作为陆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陆地植物的演化谱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学界对该类群本身演化历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学家研究对植物基因组发现,古多倍化事件广泛存在于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类群中,且此类事件多伴随植物类群的迅速扩张和对古气候剧烈变化的适应。然而,在过去四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藓类植物经历过多少次此类大规模的基因加倍事件,每次加

2020-11-05

研究揭秘早期被子植物新成员——变果

 被子植物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是植物学家长期以来致力攻克的难题,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找到化石证据。我国辽西的义县组地层因其出产的被子植物化石而闻名,近期,学界关于义县组古植物学研究取得进展——获得变果,其是一个被子植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Historical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A novel an

2020-11-01

植物适应波动光强的光合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自然环境中的光照强度通常在短时间内出现频繁剧烈的波动,称为波动光强。当光强突然增加时,植物叶片吸收的过剩光能较易造成光系统I活性损伤,影响植物生长。因此,波动光强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胁迫之一。揭示植物叶片在波动光强下的光合调控策略,对理解植物适应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作物增产方面也具有潜力。传统理论认为,环式电子传递这一替代电子传

2020-11-01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阶段的重要基因挖掘获进展

 根瘤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够与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转化的共生关系,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进而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以形成能够被植物利用的有机氮;根瘤菌从宿主植物中获取所需的光合产物。研究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及机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得益于高通量DNA测序,科研人员发表较多根瘤菌的完整基因组,但分析验

20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