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临床样本的蛋白质组学揭示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近年来,乳腺癌的基因组分类取得了进展,显着提高了乳腺癌的诊断水平,并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基于蛋白表达谱的新分类已经被提出,能更可靠地揭示支持乳腺癌异质性的功能表型差异,是目前临床试验和治疗决策的主要手段。
MGGM:通过分析精子样本或能帮助检测罕见的遗传突变
2022年2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新生变异是导致罕见智力障碍综合征的一种常见原因,其与较低的复发风险有关,然而,当这种突变体在亲本生殖细胞中出现时这种疾病的复发风险或许就会增加,目前对疾病复发风险的推测主要是基于经验性数据,而且生殖细胞嵌合的流行率往往是未知的。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Genetics & Gen
Nat Genet:对2658份肿瘤样本进行分析揭示引起癌症的新型突变
来自Francis Crick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21%的肿瘤都携带有双重突变,即你机体的DNA在母本和副本中都有完全相同的碱基发生了突变,这是此前在分析肿瘤时并未考虑到的观察结果,但对于未来癌症研究却非常重要,因为在癌症发生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够阐明突变的起源以及生物学意义。
Science:王立平团队等发现大脑序列信息编码的“降维”策略
无论语言沟通、执行动作还是情景记忆,本质上都涉及大脑对时序信息的表征(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序列信息编码被认为是人类语言句法结构的前提,对机器学习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但对其编码机制人们却知之甚少。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立平团队、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闵斌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唐世明
Nat Microbiol:利用粪便样本进行研究或能揭示驱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特殊微生物酶类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能驱动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型微生物酶类,并阐明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性干预措施。
研究人员突破DNA信息存储技术关键性障碍
信息时代的数据生成爆发式增长,速度超过了当前存储技术的承载力。DNA存储因其密度高、易复制、稳定和耐久的特性,成为非常具有潜力的信息存储问题解决方案。目前的科学研究在新的编码算法、自动化、保存和测序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但DNA信息存储投入实际使用仍存在很多挑战,最关键的障碍在于DNA写入通量问题。数据写入DNA链最少需要达到每秒千字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NA组学团队开发PolⅢ转录的非编码RNA功能网络信息库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NA组学团队杨建华教授等开发了Pol3Base数据和信息库,系统鉴定RNA聚合酶III(PolⅢ)转录的非编码RNA(P3RNA),全面解析P3RNA的互作组、表达、进化、表观转录组、疾病变异及调控网络。Pol3Base 网站整合了由不同转录因子调控的数千个 RNA 聚合酶 III 转录的 ncRNAs 转录组数据。Pol3Base 的
来自35年前的“男同”粪便和血液样本,为HIV研究带来重大发现!
众所周知,艾滋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逆转录病毒,它会大量攻击并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细胞,使患者经过数年,甚至10年以上的潜伏期后发展成艾滋病(AIDS)患者,最终丧失免疫功能。自艾滋病大流行开始以来,男男性行为者(MSM)受到 HIV-1 (全球主要流行的HIV毒株)的影响尤为严重,他们最大的风
Cell Reports:自身运动信息时间同步性对空间航向感知影响的研究中获进展
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光流和前庭输入对空间航向感知的时间同步性效应》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顾勇研究组完成。研究发现,相比于同步的视觉与内耳前庭刺激,当视觉刺激提前于前庭刺激约250-500毫秒出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