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C:刘占举等发现IL-23致炎症性肠道疾病机制
近日,美国生物化学权威杂志《生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线发表了来自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员医院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深入解析了炎性肠病的“首恶分子”——白介素-23(IL-23)引发细胞“内乱”的分子机制。
Nature Climate Change:气候变暖或致部分地区洪灾频率大幅提高
《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预测,考虑到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区的洪灾发生频率将大幅提高。但在全球某些地区,洪灾发生频率可能反而降低。这表明有必要针对洪灾加剧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及进一步引入一些策略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最近的一项有关洪灾预测的特别报告称,由于“依据有限”,“总体来说,关于河流洪水变化的一些预测并没有什么把握”。
Nature:雌激素受体改变“工作路线”致乳腺癌耐药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英国Nature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报告"Differential oestrogen receptor binding i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in breast cancer"说,部分乳腺癌患者对常用的治疗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其原因是体内的雌激素受体改变了“工作路线”。 雌激素受体是一种能与基因结合的物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2013年度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任务的通知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的消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近期下发了关2013年度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研究任务的通知。要求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安排业务能力强的骨干,遵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方案》确定的原则,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开展国家药品标准提高工作和国家药品评价性抽验工作,做好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
PLoS One:雷皓等青少年网瘾致脑结构改变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雷皓研究员小组与上海交大仁济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利用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了青少年网瘾患者脑结构的改变,相关结果被PLoS One杂志接收,并进行专文推介。 网瘾作为一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病,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和研究人员的重视。物质依赖、成瘾的形成与神经可塑性改变密切相关。
Nature:雌激素受体可致乳腺癌患者出现耐药性
近日,来自英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部分乳腺癌患者对常用的治疗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其原因是体内的雌激素受体改变了“工作路线”,相应研究成果“Differential oestrogen receptor binding i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in breast cancer,”发表在新一期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网络版上。
Anticancer Res:揭示大麻中非致幻成分-大麻素或具有抗癌活性
2013年10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伦敦圣乔治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印度大麻中的非致幻成分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抗癌制剂来治疗癌症,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Anticancer Research上。 四氢大麻酚(THC),作为印度大麻的致幻成分,其抗癌特性已经被发现了很多年了,但是类似的印度大麻衍生化合物-大麻酚类,研究者却知之甚少。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口服何首乌恐致肝损伤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16日发布通报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收到的病例报告显示,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据了解,何首乌为常用中药材,分生何首乌和制何首乌,在医疗和保健中使用
Proteome Res:大肠内菌群可能会致肥胖
12月21日,刊登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杂志上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Gut Microbiota Modulate the Metabolism of Brown Adipose Tissue in Mice"指出,生活在人们大肠内的细菌可能会降低“优质”脂肪组织(一种可快速消耗热量并可能有助于防止肥胖的特殊脂肪)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