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肠道杀菌蛋白SPRR2A在肠道蠕虫感染时保护肠道屏障
SPRR2A是一种肠道抗菌蛋白,与以前发现的任何哺乳动物的AMP都不相关。SPRR2A通过塑造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限制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病性感染来促进肠道先天免疫。SPRR2A功能的一个独特方面是它在肠道蠕虫感染期间的重要作用。尽管这种感染降低了一些肠道AMP的表达,但SPRR2A的表达被肠道蠕虫感染期间产生的2型细胞因子选择性地增加。SPRR2A保护肠道屏障
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全寄生虫疫苗 或有望提供广谱的抗疟效果!
来自格里菲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开发抗击疟疾的新型疫苗研究上又迈出了重大一步,文章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能够冻干的广谱疟疾疫苗,其非常适合于在疟疾流行的国家中使用。
宿主免疫和肠道细菌之间的合作对于抑制蠕虫引起的结肠炎至关重要
通过寄生虫感染抑制炎症的研究一直忽视了健康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肠道微生物群。蠕虫感染引起宿主微生物群组成的改变:其结果之一是肠道代谢组(如短链脂肪酸(SCFAs))的改变。蠕虫诱发的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和代谢物)变化的功能影响知之甚少
研究发现蠕虫免疫逃避新机制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寄生虫病创新团队揭示扁形动物蠕虫免疫逃避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据介绍,蠕虫是一类分布广泛的寄生虫,影响深远,全球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群感染过蠕虫。由于长期的共进化关系,蠕虫具有对宿主免疫的显着调节能力,这是寄生虫长期寄生和免疫逃避的重要基础,但迄今为止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红细胞和裂殖子表面新表征的疟疾抗原可诱导寄生虫抑制抗体
尽管在流行地区进行了数十年的密集公共卫生干预,但恶性疟原虫(Pf)每年仍夺走超过四十万条生命,全球抗击疟疾的努力遇到了对一线抗疟药物和杀虫剂迅速出现的耐药性。
PNAS:研究揭示传粉榕小蜂从互惠共生向欺骗寄生演化的机制
互惠共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在相互合作中受益,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往研究发现互惠共生从不同尺度上影响全球生态过程,而物种间互惠关系的获得、维持或丢失的演化机制仍是未解之谜。榕树-传粉榕小蜂在繁殖上高度依赖,形成了严密的、颇具代表性的互惠共生系统。榕属植物具有独特的隐头花序结构,依赖专一的榕小蜂传粉,榕树为传粉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及食物,双
真菌寄生雨生红球藻的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目前,雨生红球藻(Haematoccocus pluvialis)是被用来生产天然虾青素的重要藻种之一,但雨生红球藻在培养过程中易被一种病原真菌Paraphysoderma sedebokerensis寄生(图1A)。因缺少真菌感染藻细胞机理的研究,研发人员难以制定高效科学的真菌污染防治策略,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监控藻的培
首次发现一些癌细为了存活竟可寄生于邻近细胞的内部,并可从中完整地退出
2021年5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两名分子生物学家Okay Saydam和Nurten Saydam发现肿瘤中的一些细胞以其他细胞为食,帮助它们生存并可能转移。他们表示,当一种称为Ku的DNA修复蛋白复合物在癌细胞中失效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种蛋白复合物缺乏会杀死这些细胞,除非它们入侵邻近的肿瘤细胞并获取细胞
eLife:这可能是蠕虫在“使坏”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衰老相关的炎症与“老朋友”蠕虫的缺位息息相关,在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前,我们和寄生虫已经共存了几千年,经过双方长期的磨合,免疫系统已经对这位“老朋友”熟视无睹,但这种长期博弈形成的动态平衡一旦被打破,与年龄相关的心脏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便随之而来。近日,《eLif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Gross ways to live long: Pa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动物与其寄生蛔虫协同演化的基因组学机制
协同演化(Coevolution)指两个或多个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相互影响彼此的演化,按种间关系可分为互利的协同演化和拮抗的协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虫的协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协同演化。已有的关于协同演化遗传机制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候选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组水平的研究。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一些和人类及家养动物健康相关的寄生虫基因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数研究着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