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发文首次报道植物脱毒技术在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反馈机制研究领域的应用
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毛碧增研究员课题组在《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sight into the root growth, soil quality, and assembly of the root-associated microbiome in the virus-free Chr
Nature Communications:报道黄病毒xrRNA构象动态与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
RNA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可在遗传编码、基因表达、基因调控和酶催化等过程发挥作用。RNA功能的发挥与其可折叠形成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以及构象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在结合配体(例如蛋白质、DNA/RNA、小分子等)或响应环境 (例如离子浓度、温度、pH或机械力)变化时,RNA往往发生构象状态的转变。研究表明,RNA的三维空间结构通常是在二级结构的基
研究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新机制
北京大学魏文胜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健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发表了题为“Sensing of cytoplasmic chromatin by cGAS activates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SARS-CoV-2 infec
研究报道一株逆转座子异位插入导致耳聋的小鼠模型
动物可以通过听觉来敏锐的感受周围其他个体和环境的声音。听觉的产生有赖于耳蜗的精巧结构和功能,以及耳蜗中阶的内淋巴液的稳态。中阶内淋巴液为耳蜗提供能量物质的维持和代谢物质的转运,而耳蜗中阶内淋巴液的稳态失调是导致耳聋的最主要的因素。耳蜗中阶的内淋巴液是由血管纹组织所分泌并维持其成分,例如150毫摩的钾离子浓度和80毫伏的蜗内电位,因此血
研究报道人体全生命周期代谢规律
近期,来自国内外60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揭示了人体全生命周期代谢规律,研究成果发表《science》期刊上,标题为“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以往的大规模研究仅局限于测定人体基础代谢,而这部分能量支出仅占能量总支出的50-70%,人体日常活动需要的
研究报道性别和年龄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丰富的白细胞,在先天免疫反应中构成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寿命较短,一旦进入到血液,细胞寿命仅为为10 - 18小时,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机体衰老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的影响,以及性别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差异,科学家仍然所知甚少。近期,美国科学家揭示了性别和年龄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
研究报道红藻藻胆体-光系统II复合体的原位冷冻断层三维结构
海洋藻类为适应海底微弱的光环境进化出不同于高等植物的捕光系统。藻胆体(phycobilisome, PBS)则是蓝藻和红藻位于类囊体膜上的色素-蛋白超分子捕光复合体, 具有高效捕获传递光能的作用。藻胆体捕获的光能进一步传递给镶嵌于类囊体膜内的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 PSII),在这个重要场所进行电荷分离,利用光能分
研究报道利用豹猫等中小型食肉动物作为生物多样性“采集器”的新思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姚蒙和李晟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上发表题为“Generalist carnivores can be effective biodiversitysamplers of terrestrial vertebrat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利用豹猫等分布广
研究人员报道含氧杂环类次生代谢产物在柑桔果汁中的分布特征
柑桔含氧杂环类化合物(oxygenate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OHCs)是一大类次生代谢产物,其中既包含柑桔特有的多甲氧基黄酮,也包括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香豆素类物质。OHCs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功能作用。同时,OHCs均为桂皮酸途径的中下游产物,对其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柑桔中该途径的精细过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