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诱导发光纳米仿生机器人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蔡林涛、副研究员张鹏飞、研究员龚萍、博士邓冠军等,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学教授陈华杰合作,研发出一种基于聚集发光元件的AIE纳米仿生机器人系统,用于血脑屏障穿越及脑胶质瘤靶向诊疗。相关论文以Natural-Killer-Cell-Inspired Nano
新型近红外二区发光量子点生物标记研究取得进展
近红外二区发光(950-1700 nm)在生物体内散射低、组织穿透深且成像分辨率高,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近红外二区无机量子点由于发射波长可调、吸收截面大和量子产率高等特性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红外二区量子点为II-VI族和IV-VI族半导体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如Cd2+和Pb2
Cell Reports:肠道解木糖拟杆菌抗脂肪肝机制
肠道微生物组是人体“第二基因组”,其编码的基因及产物在人体生长、发育,免疫、代谢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数量巨大,物种多样性丰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如何快速准确的找到肠道菌群中参与人体调节的关键“先生”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是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宏伟研究员团队与刘双江研究员团队紧密合作,提出挖掘关键
ACS Sensors:组合使用棉线、发光蛋白和智能手机摄像头就可检测一滴血中的抗体浓度
2020年6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保护身体,免疫系统制造出一种被称为抗体的蛋白质,用来抓住感知到的威胁,不论这种威胁是HIV、新型冠状病毒,还是像自身免疫性疾病那样,这种威胁是身体本身的一部分。在一项新的概念验证研究中,来自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新的系统,它利用棉线、发光蛋白和智能手机摄像头的组合,在几分
谷氨酸棒杆菌多基因表达调控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谷氨酸棒杆菌是重要的工业发酵菌种,被广泛用于氨基酸、有机酸的生产。为了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往往需要精细调控。尽管近年来基于CRISPR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以及基于CRISPRi的基因表达沉默技术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取得了突破,为基因敲除和改造提供了重要工具,但目前可用的基因表达快速调控工具还相对有限。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高效根除幽门螺杆菌!三合一胶囊Talicia(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利福布汀)在美国上市,根除率90%!
2020年03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 --RedHill Biopharma是一家致力于开发和商业化胃肠道疾病治疗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日,该公司宣布,在美国市场推出Talicia(omeprazole megnesium/amoxicillin/rifabutin,奥美拉唑镁/阿莫西林/利福布汀,10mg/250mg/12.5mg)缓释胶囊,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