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能降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
最新的证据提示现有最好的药物治疗可能足以预防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发生。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确定治疗所降低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英国圣乔治大学卒中与痴呆研究中心的Alice King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27日的Stroke杂志上。结果发现:抗血小板治疗和血压控制是降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短期卒中和心血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
Neurology:高蛋白饮食或可有效降低个体中风风险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高蛋白饮食的人们,尤其是摄入鱼类过多的个体往往患中风的风险较低,而导致中风风险降低的蛋白质的量也是适度的,平均每天20g左右;另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才能够确定本文研究的结果。
Am J Clin Nutr:维生素D或并不会阻断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
近日,来自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明,服用维生素D片并不能避免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Am J Clin Nutr上。
Stroke: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可降低中风风险
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Alicja Wolk博士及其同事通过纵向研究发现,食用抗氧化剂含量较高饮食的女性患者,其发生中风的风险较低。其研究结果于12月1日被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中风》上。 该研究选取了36715名女性(其中31035名无心血管病史)作为研究对象,在1997年至2009年间通过问卷调查对其进行随访,并查看瑞典医院的出院记录来发现其中患中风的患者。
Annals of Neurology:治疗脑中风新方法
复旦大学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陈俊教授率领研究人员历经3年,首次应用异体免疫细胞移植方法,发现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有效治疗脑中风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校方今日透露,在刚刚举行的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上,博士研究生李佩盈以该论文荣获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尼斯-拉森大奖”。这是六十年来,该论坛首次把这一大奖颁发给中国青年。
房颤增加5倍脑卒中风险 新一代抗凝药登陆中国
心血管流行病——房颤的卒中抗凝治疗不足的现状有望得以突破,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研制的新一代抗凝药物泰毕全(通用名:甲磺酸达比加群酯)日前正式在中国上市。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中国的房颤患病率为0.77%,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其有关。据统计,房颤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最可怕的是引发相关性脑卒中。
JAMA:降低房颤女性卒中风险仍需新策略
5月9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一项以人口为基础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表明,无论女性房颤患者是否服用华法林或风险特征如何,其卒中风险均高于男性。 既往多项有关房颤患者的研究表明,女性卒中风险比男性高40%~70%。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有人推测可能与女性较少接受华法林预防治疗有关。
Brain:英科学家发现用电流刺激大脑有助治疗中风
最近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对因中风而丧失部分行动能力的患者来说,如果使用微弱电流刺激大脑中的特定部位,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行动能力。 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英国新一期《脑》(Brain)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请一些中风患者参与了电流刺激试验。这些患者年龄在30岁到80岁之间,男女都有,中风类型多样,但都在接受电流刺激后出现了行动能力改善的现象。
美国四大学生利用操控器助中风病人康复
近日,4名来自美国淡马锡理工学院的学生利用Kinect体感操控器,设计了TARA系统。通过体感器,系统能准确捕捉中风病人四肢移动的距离、速度和角度,协助复建。 触电 微软(Microsoft)电玩主机Xbox 360的体感操控器Kinect本月推出一周年,成为微软继视窗操作系统之后最受欢迎的产品,在推出的首两个月就卖出了1000万台。
PLoS ONE:新型遗传突变或可增加个体中风及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近日,来自伦敦国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和中风及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相关的遗传突变,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ON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