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勇:基于健康管理理论的慢性病控制战略与策略
鲍勇教授的报告指出:
1.我国是慢病病人数量第一大国,慢病已经出现“井喷”式变化,但大多数人还浑然不觉。
2.实施健康管理是边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
3.慢性病控制策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向,采用适宜技术,坚持中西医并重;以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为重点;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努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 慢性病控制模式:基本健康模式——“54321”为导向。“5定”即定首诊机构、医疗保险、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服务人群的界定;“4付”即政府、保险机构(健康保险)、医疗机构和个人四方付费;“3督”即政府、社会(第三方)、居民进行监督,提倡信任度;“2转”即首诊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分级医疗);“1考”即1年一次考核。
陈洛南:复杂疾病的超临界理论
本报告从疾病发生机制,提到超零界的特殊行为,再到疾病检测的超零界理论,还提到了动态网络标志物及疾病前兆预测。说明了疾病预测和诊断需要不同方法和信息的原因,介绍了超零界理论的验证,临界信号来自动态性质,而不是统计,提出疾病前兆和超零界理论。
打破理论的极限-光学活体显微技术及其应用
1665年,随着第一台光学显微镜的问世,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从此开启了细胞,组织,器官等的研究。然而,光学显微系统的分辨率被限制,无法对更小的生物分子和结构进行观察。突破光学衍射极限,一直是科学家们梦想和追求的目标。虽然扫描电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实现了纳米级的分辨率,但以上这些技术存在对样品破坏性较大,只能观测表面等缺点,并不适合生物样品,特别是活体样品的观测。近年来,光子学、生物医学和显微成像技术等领域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发展,一系列适合生物样品成像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到对于生物系统新结构和新功能的探索中。作为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图像分析软件种类繁多,然而传统技术面临最大的障碍就是主观性和低重复性。传统图像分割流程可能会导致不达标的实验结果,并且需要大量的手动操作,会受到人为错误的影响。 基于此景,生物谷携手全球显微镜与科学仪器的知名品牌徕卡共同举办本次论坛。关注生物医学图像和信号处理最新研究进展、未来发展方向和成果转换的同时,也将聚焦徕卡最新的Aivia平台,以此推动高质量的生物图像分析技术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使用及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