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o:英研究发现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延长间冰期
近日,来自英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说,如果没有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下一个冰河世纪很可能会在1500年内到来,但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决定了它不会在这个时间段内到来。
苹果或选择生物气体为其数据中心供电
周前苹果公开他们在北卡罗莱纳州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太阳能站的计划中曾表示将使用500万瓦的燃料电池装置——美国最大的私有燃料电池设备为数据中心提供动力。日前GigaOm对苹果将会选择哪个厂商来为他们500万瓦的设备提供动力进行了一番评估,得出的结论是BloomEnergy(布鲁姆能源)公司。 这家公司总部在加州森尼维尔市,与苹果总部相邻,他们也已经表示苹果园区也在使用旗下的“一些”电池燃料装置。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不损伤轴突的最佳压迫时间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较为可靠的新方法,但其止痛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操作的各种参数如压迫时间、压力、球囊形状等目前仍无统一标准。尤其是球囊压迫时间与术后感觉方面并发症和术后疼痛复发问题,国际上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中科大等研究真核生物囊泡转运机理获进展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科研人员展开合作,在新研究中首次发现酵母SNARE蛋白Vti1采用了与哺乳动物完全不同的结合位点与接头蛋白Ent3相结合,这一发现为真核生物囊泡转运过程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26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Nature:悉尼大学观测到1万光年外星际气体运动景象
北京时间10月8日消息,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仰望星空,他们看到了各种动物的形状,这就是星座的由来。而现在,一组科学家首次让我们看到了银河系中这些星星之间广袤空间中弥漫的星际气体的“图画”。 这些所谓的“蛇”就是气体团,其密度和磁场状况由于湍动的存在处于迅速的变化之中。天文学家们孜孜不倦地尝试拍摄这一现象已有30年之久。
:包裹化疗药物的囊泡的制备方法
近日我国科学家黄波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Delivery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in Tumo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靶向化疗药物 )的论文,论述了一种世界首创的,将靶向性治疗、细胞毒治疗及免疫治疗紧密结合的全新肿瘤治疗技术。
温室气体为恐龙崛起铺平道路
早期恐龙在由剧烈火山喷发引发的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后逐渐兴盛起来 发生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可能导致了恐龙绝灭。然而地球上发生的另一次生物大灭绝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呢?如今,研究人员对恐龙时代萌芽阶段的化石记录进行了梳理,进而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杀手:火山温室气体引发了甲烷气体的大爆发。而正是这些甲烷气体使地球气候急剧变暖,其他生物大量灭绝,最终为恐龙兴盛创造了条件。
GLOBAL CHANGE BIOL: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调控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出调控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 N2O)通量的因素很多,如外部环境因子(温度、降水、氮沉降等),土壤特性(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但如何量化这些因素的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这些气体通量模型发展的瓶颈。
JoVE:利用微泡和超声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
治疗脑部位疾病的最棘手问题之一是血脑屏障,血脑屏障会阻断有害的毒素和有益的药物进入大脑。但是发表在JoVE杂志上的一项新技术表明使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利用微泡和超声聚焦能帮助药物进入大脑,这一新技术可能为治疗一些重症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症和脑肿瘤等新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目前破坏血脑屏障(BBB)的方法是利用渗透调节剂,如甘露醇吸收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中的水份,导致细胞之间的间距变得更大。
Nanotechnology:李帮经等成功制备新颖的金纳米囊泡
探索自身具有示踪功能的智能药物控释材料,实现药物可控释放是目前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金纳米粒子的优越特性,可示踪金纳米粒子的刺激响应性杂化囊泡将成为一类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目前,已报道的杂化囊泡体系存在生物相容性较差、药物可控释放难于实现的缺点,因而在药物控释相关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