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螯肢亚门神经系统与已灭绝大附肢纲最相似
近期《自然》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螯肢亚门(其下包括蜘蛛及蝎子)的神经系统与已灭绝的大附肢纲(头部伸出可怕呈爪状肢体的古代生物)最相似。 大附肢纲属已绝灭节肢动物,拥有现代动物没有的庞大呈爪状肢体,其进化历程一直备受争议。中国昆明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Nicholas Strausfeld教授与他们的团队发现了一副保存完好,属于中国5.2亿年前早寒武世时期的大附肢动物化石。
Atmos Envir:华北平原氧化亚氮减排新举措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获悉,该所博士蔡延江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河南省封丘县对不同施肥制度下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氧化亚氮排放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将一半有机肥与一半无机肥氮配施,能有效降低我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相关成果发表在《大气环境》杂志上。
PNAS:人类外伤性脑损伤的果蝇模型
一项研究说,科研人员建立了一种果蝇模型用于研究外伤性脑损伤(TBI)的直接和长期后果。找到外伤性脑损伤(TBI)的有效疗法具有挑战性,这部分是由于治疗结果因为损伤的位置和严重程度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而有很大不同。
Cell Reports:研究衰老果蝇帮助解释老年人代谢功能障碍原因
2013年10月16日讯 /生物谷BIOON/--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年轻的孩子可以吃万圣节糖果袋,第二天仍能感觉良好,相比而言,成年人食用糖果后会遇到各种痛苦?近日,科学家揭示分子进化和基因FOXO可能是罪魁祸首。 在果蝇中开展的研究,Buck研究所科学家已经确定了一种机制,有助于年轻果蝇适应饮食习惯的改变,随着果蝇衰老,同样的调控机制出现错误,代谢平衡被破坏。
BMC Evol Biol:鼩鼹亚科系统发育研究取得新进展
现生鼩鼹(shrew-like moles)栖息在中国西南的横断山系及周边地区,是鼹科中最原始的一支。由于形态上的保守性和野外采样的难度,有关该类群生物系统学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另外,现生鼩鼹的分布区是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中新世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频繁的地质运动造就了这一区域复杂的地理景观,极大塑造了特有类群的遗传格局。然而,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生机制仍存在一定争议。
PNAS:用激光在果蝇头部打孔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使用激光在活果蝇头部成功钻出头发丝直径的一个小孔,便于观察研究果蝇大脑的运行状况。这项研究也将用于测试蠕虫、蚂蚁和老鼠等动物。 显微观察活体动物使科学家掌握更多关于动物生物学特征,微小透镜植入活体老鼠身体内部,有助于研究人员研究癌症如何实时形成,并评估潜在药物效力。 科学家对小型活体动物进行“活体镜检”经常需要很长时间,并要求娴熟的技术和灵巧度。
PLoS Biol:7个转录因子调控果蝇嗅觉系统
如何创造出100亿多个细胞,而每个细胞的职责又都不同?人类的大脑可以自然而然做到这一点。瑞典Linkping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向解决这个谜题迈出了第一步。 神经科学助理教授Mattias Alenius说:“了解神经元多样化的机制,以及是如何让它们拥有多样性是必要的,以便在未来能培养神经细胞和更换神经细胞。他已将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本期PLoS Biology期刊上。
果蝇:将一只脚放在另外一只脚的后面
仅需2个神经元就能控制这一向后退的能力。这一发现可能会阐释其它有腿的动物是如何在向后及向前运动中做出选择的。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之后的能力并不局限于人类。
世卫宣布:尼日利亚疫情结束
随着埃博拉疫情不断变化,每天都能听到有关埃博拉疫情的好消息和坏消息。先来看看好消息,继塞内加尔宣布结束疫情后,尼日利亚昨天也宣布结束疫情。另外,欧洲的首位本土感染者已几乎痊愈。坏消息是,利比里亚的女总
Science:研究揭示果蝇记忆形成中的新的脑部成分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在线刊登了台湾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Visualizing Long-Term Memory Formation in Two Neurons of the Drosophila Brain,”,文章中,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果蝇记忆形成中的新的脑部成分。 研究人员报告说,在果蝇中,对长期记忆储存至关重要的神经元位于与记忆实际储存的脑部位不同的地方。